“啤酒加红糖,简简单单就能增产增收40%。”“这么便宜有效的农药,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
最近,央视曝光了假农技专家乱象,网络上有这样一批农业“伪专家”,号称“种了一辈子地”的“农业大学教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各种农业科普视频,推荐所谓的“高产秘诀”“神奇农资”,背后却是为了兜售假农资,骗取农民钱财。
在农业生产中,农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一年的收成,和老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然而就是这样关键的产业,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利用许多农户都喜欢用的短视频平台谋取利益。
农民购买农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成,增加收入,但假农资或一些瞎编的“种地小妙招”,却反而会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本次央视曝光的案例中,就有种植户在购买使用了所谓的“网红农资”之后,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不仅没解决,还更加严重了。
而假化肥养分不足,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反而使农作物品质下降,卖不上好价钱。一些假农资中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土壤、水体等途径进入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随着互联网发展,短视频等各类平台成为了农民朋友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在各类繁杂的信息中,如何辨别哪些是伪科学知识和假农资产品呢。
首先,真专家在科研机构官网可查证,在网络平台上,他们的账号往往会认证真实姓名、所在单位等信息,可以通过相关大学官方网站等核实。同时,伪科学视频一般有固定套路,会用“不用就亏了”“农资店绝不告诉你”等标题吸引点击、制造焦虑,最终导向农资销售。
另外,凡将调味品、饮品吹嘘成“增产神器”的,均要警惕是骗局。例如经典的用啤酒兑各类调味品增收,通过“祖传秘诀”的噱头引起关注后,进一步推荐自己的假农资。
农资数据技术性偏高的产品,普通人无法直接辨别其中的微量元素。近年来农资竞争越发激烈,“量子肥料”“三天见效”等伪科学营销话术也层出不穷,农户在采购时无法即时判断产品质量,当使用后出现问题时,损失已难以挽回。
对此,一亩田种植技术员建议,农户在采购时,可以通过这几个点来判断是否靠谱:
第一,要看资质。正规农资商家必须具备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并在企业查询系统中登记,采购时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大品牌。以一亩田平台“找工厂”专区的商家为例,正规商家会直接展示相关资质、工厂地址及照片等详细信息,品质靠谱有保障。
第二,查看包装。正规的农资会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类型,如大量元素水溶肥、有机水溶肥,大部分还会标明登记证号、成分含量,若包装模糊标注类似“神秘活性因子”等,大概率是假农资。
第三,了解价格。农资成本相对透明,同规格产品会有比较固定的价格区间,如果看到远低市场价的产品,就要提高警惕了。建议农户可前往一亩田平台,了解不同商家同产品的价格区间,从而选择合适且靠谱的产品。
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农资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一亩田平台对入驻农资买家有严格的资质审核,目前平台已汇聚超8万家优质农资商家,农资产品达30万种。庞大的商家资源与交易规模,依托于平台完备的审核机制与管控体系,有效保障了交易的规范性与产品质量。
同时一亩田还在「找工厂」专区,为农药和肥料品类开设专栏,这里的商家都是经过官方严选的大厂家,源头直采价更优,品质靠谱有保障,欢迎大家前来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