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产品从业者您全知道吗?北京十大市场

2024-10-19 10:00:05

作为农业从业者,如果有人问,北京市里有哪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那么如果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全多不好意思呀。

老话说是八大市场,实际上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及的是九大市场,我们从南往北挨个数,新发地和紧挨着的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大洋路、岳各庄、八里桥、锦绣大地、回龙观、顺鑫石门和水屯批发市场。9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5个在五环路内、4个在五环外。


当然新发地是大而全,日吞吐蔬菜1.6万吨、果品1.6万吨、生猪3000多头、羊1500多只、牛150多头、水产1800多吨,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十四年双居全国第一。

其余各家经营上各有所侧重,比如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是特菜和食用菌,同时也是京郊农产品的集中展示地;大洋路的鸡蛋和香蕉;岳各庄属于服务集团购买力,餐厅、食堂一站采购;八里桥侧重服务于北京东部,包括朝阳和通州;锦绣大地当然就是粮油,以及调味料和进口干果;回龙观是水产品,以及牛羊肉;顺鑫石门覆盖顺义、怀柔、平谷,区域之外的特色是冻品;水屯对接张家口的进京蔬菜。


还有一家盛华宏林,在朝阳区王四营桥南,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这里呼应CBD建设东扩,原来属于粮油专业市场现在升级到海产品、蔬菜瓜果、副食调料等多品类综合性农产品市场。

前年开始,有一个很大变化,就是河北高碑店新发地开业,之前通过京沪高速,也就是东南方向进京农产品占全市外埠进京农产品总量的四成以上,那么保定市高碑店位于北京东南方向,与北京直线距离80公里。

今年初,河北高碑店新发地副总经理魏树俭介绍,粗略估计每日供应北京6000吨,供应量占北京市场的34.7%。他说,这只是占地两千余亩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占地8000余亩,其第一任务就是承接北京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疏解外迁。“届时园区年交易额将超过1500亿,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吸纳北京30万人口,每年可减少进出京车辆1000万辆次。”

未来还会有一个变化,原来的规划是在五环外东南方向黑庄户乡,采取园区式开发模式,新建1个全市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约100公顷,那么这就是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

前期,这个项目已经完成地基与基础结构施工,一期工程计划在2019年建成。而全面建成后,流通中心的地上建筑面积约为33.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27.7万平方米,将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鲜活农产品交易中心。

相关负责人介绍,流通中心拟建立从分拣、加工、包装到销售的一体化物流配送中心,直接连接大机关、大饭店、社区便民菜店,并探索“净菜进城”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及市场占地,减少交通流量和环境污染。

我们回头来看布局,根据规划,“形成2个全市性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全市80%左右的市场供应量。”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仍然以蔬菜和水果交易为主,覆盖城市东部、南部区域,“发展成为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相当的大型批发市场,与新发地市场共同形成保障全市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双核保障机制。”

再来看新发地的新定位,现有的1680亩土地,其中的670亩土地将用于建设综合性的地上三层地下三层的农产品市场,包括冷链交易区、果品交易区和蔬菜交易区,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各层装卸货。余下的1000亩土地将重新规划为绿地,市场成为集观光、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园式购物中心。

一亩田分析师认为,批发市场原来的问题是,延续传统的日中为市,也就是信息流和物流是合二为一的。原本生产也不在北京南城,消费也不在北京南城的生鲜,因为信息不对称,还非要到北京南城来绕一圈。同时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强,那么根据规划,就冷链来说,到2020年,北京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三类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要到20%、45%和70%以上。

可以预见,未来北京的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社会化的O2O,线上运用移动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大数据,比如通过一亩田APP完成信息交互,而线下,则是更新换代的冷链系统,由此构成一个闭环。那么在未来几年,今天批发市场中众多的档口老板会转变为生鲜供应链服务商。一些新面孔会加入进来,也有一些老面孔会离开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