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糜16号:旱地种植的丰产新希望
在宁夏南部山区,一种名为“宁糜16号”的糜子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耐旱性和丰产性,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宠。这个品种,经过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的精心选育,从固糜5号的变异材料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特性和优势,为旱地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宁糜16号的幼苗在茎杆、叶鞘、叶片和颖壳上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成熟后则转变为深邃的紫色,这种色彩的变化不仅增添了田间的美感,也预示着其内在品质的丰富。它的主茎高达115.1厘米,直径0.6厘米,拥有7.1节的主茎和24条次生根,这些特征使得宁糜16号在抗倒伏和耐旱方面表现出色。
宁糜16号的穗型为侧穗型,穗长达到42厘米,穗茎长17厘米,每穗含有750粒籽粒,穗粒重5.6克,单株粒重5.4克。虽然籽粒较小,但红粒色泽鲜艳,千粒重7.4克,米色淡黄,出米率高达82%,米质粳性,这些都是其受欢迎的原因。在品质测定中,宁糜16号的籽粒含有15%的粗蛋白,4.97%的粗脂肪和3.41%的粗淀粉,这些营养成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
作为一种中早熟品种,宁糜16号的生育期为104天,这使得它在宁南山区的旱地种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2003至2005年的区域试验中,宁糜16号的平均亩产量逐年提高,三年平均较对照品种宁糜9号增产9.11%,显示出其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宁糜16号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以底肥为主,亩施农家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7至10千克;种肥尿素2.5千克,播种时要防止烧苗;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亩播量1.5千克,保苗8至10万株;合理轮作,周期控制在2至3年以上;田间管理要及时破除土壤表层板结,松土除草,防治麻雀危害;及时收获,注意把握成熟期,以防落粒。
宁糜16号以其耐旱、抗倒伏、丰产稳产的特性,成为了宁南山区旱地种植的理想选择,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