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麦15号:内蒙古高原上的丰收希望

2025-04-17 05:05:31 发布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广袤土地上,巴麦15号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当地农民心中的丰收希望。这个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和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共同培育的小麦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蒙审麦2019002号的审定编号。

巴麦15号的诞生,源于巴01-791和坝优1号的有性杂交,经过多年的精心选育,终于成就了这一优良品种。它拥有93天的生育期,比永良4号早熟一天,幼苗直立,株型紧凑,叶色鲜绿,株高约80厘米。穗形纺锤,长芒白壳,穗长9.5厘米,每穗平均粒数达36粒。籽粒红色,硬质且饱满,千粒重高达49.1克。

在抗性方面,巴麦15号展现出了中抗秆锈病和慢叶锈病的能力,对条锈病和白粉病有中感,但对黄矮病、赤霉病和根腐病则较为敏感。品质分析显示,其容重为824g/L,粗蛋白含量为13.47%(干基),湿面筋含量为30.1%,吸水量为58.3mL/100g。面团形成时间为4.7分钟,稳定时间为5.8分钟,弱化度为149F.U,最大抗延阻力为249E.U,延伸性为190mm,能量为64cm²。

产量表现上,巴麦15号在2016年至2018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59.6千克、454.2千克和445.2千克,均比对照品种有所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在巴市黄灌区适时早播,亩保苗45万,播种量约为22.5千克/亩。种肥使用磷二铵、尿素和硫酸钾肥,追肥以尿素为主。全生育期需浇3-4次水,浇灌原则为头水重、二水轻、三水重、四水轻。后期需注意防虫、灭草,并及时收获。

需要注意的是,巴麦15号在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黄矮病多发区不宜使用,且后期需注意连阴雨可能导致的穗发芽及品质变劣问题。

最终,巴麦15号通过了审定,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以及≥10℃活动积温2100℃以上的地区种植。这不仅是一个品种的诞生,更是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助力,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