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优67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晚稻新品种
2025-04-18 05:19:47 发布
繁优676,一个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精心培育的晚籼弱感光三系杂交稻品种,以其卓越的产量表现和优质的米质,成为福建省漳州市稻农的新宠。这个品种的审定编号为闽审稻20170022,是繁源A与福恢676的完美结合。
繁优676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27.2天,相较于对照品种博优253稍迟熟4.8天,但这一小小的延迟换来的是每亩高达15.6万的有效穗数,以及每穗实粒数达到133.2粒的高结实率。株高112.7厘米,穗长25.0厘米,千粒重29.5克,这些特性使得繁优676在产量上具有明显优势。2014年和2015年的区试中,繁优676的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博优253增产9.20%和13.18%,2016年的生产试验中也比对照增产5.3%,显示出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在米质方面,繁优676同样表现不俗。糙米率79.6%,精米率71.5%,整精米率62.7%,这些数据均达到了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的品质标准。粒长7.3毫米,长宽比3.2,透明度2级,这些指标也证明了繁优676的米质优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繁优676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秧龄控制在25~30天,插植密度为18厘米×20厘米,丛插1~2粒谷。施肥方面,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0.9,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6:2:1:1。在水分管理上,应采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适时烤田、有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的策略。
综上所述,繁优676以其高产、优质的特性,成为福建省漳州市稻瘟病轻发区晚稻种植的理想选择。只要合理栽培,注意防治病虫害,繁优676将为稻农带来丰收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