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果的丰收秘诀:从育苗到收获的全周期栽培技术
灯笼果,这种一年生草本园艺作物以其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成为了全国各地农民的新宠。从种子到果实,灯笼果的生长周期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发芽期大约需要7至15天,幼苗期则持续20至30天,这两个阶段是灯笼果生长的基础。
灯笼果对环境条件有着特定的要求。它喜温和,不耐霜冻,种子在30°C左右发芽迅速;幼苗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20至25°C,夜间不低于17°C。开花结果期,白天以20至25°C、夜间不低于15°C为宜,否则易引起落花落果。灯笼果对光照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以保证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水分管理上,灯笼果需水较多,尤其在浆果开始成熟前期,而后期则需控水以防贪青、旺长。土壤方面,灯笼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沙质土最佳,耐盐碱,适宜的PH值为6.5至7.5。
在育苗技术上,灯笼果需要温床大、中棚育苗,壮苗标准为根长5厘米左右,侧根3条以上,苗高15-18厘米,茎粗0.4厘米,真叶数4至5片,现蕾20%左右。育苗方式主要采用塑料大棚或中棚内育苗,床土应选用前茬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营养土配制为园田土与生物有机肥按1:1或2:1比例混合,若土壤粘重可加入10%细沙。浸种通常用50°C左右的热水烫12至15分钟,然后置室温下,浸种20至24小时。催芽采用细沙拌种法,细沙用量约是种子量的8至10倍。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当气温稳定通过5°C以上时,播种量为180至200克,可移栽1公顷。播种方法宜选无风的晴天下午进行,在平整的床面上浇足底水后,撒一薄层营养土,再点播催好芽的种子,每穴3粒,随后覆细干土0.5至1厘米。
选地选茬方面,应选择肥力中等、质地疏松、结构好、易于排水、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黑油沙土种植灯笼果。前茬作物以谷子、玉米为最好,因为它们吸收土壤的氮素较多,磷、钾素较少,利于灯笼果提早成熟。整地一般耕翻深度25至30厘米,深耕增进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施肥原则是“小时富,老来贫”,即施足基肥,勤施根外肥。基肥以施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以促壮棵;根外追肥以施磷、钾为主,氮肥、微肥为辅,以促提早成熟。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瘦、品种习性、栽培密度、水利条件等全面考虑。
定植时,每亩定植2500至3000株,大行距110厘米,小行距48至50厘米,株距45厘米。地膜覆盖,适时移栽,原则上是霜前育苗,霜后移栽。
病虫害防治方面,锌硫磷毒豆可用于防治蛴螬,每公顷用15千克大豆,锌硫磷1千克,对水5千克,待大豆把药液吸净阴干,再播到地里,每埯5至6粒,施到距根系斜下方10厘米处,然后覆土栽苗。防治地老虎可使用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遵循这些栽培技术,灯笼果的丰收便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