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杂棉39: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效抗虫棉新品种
川杂棉39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精心培育的一款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这款棉花以其卓越的抗虫性和抗病性,以及出色的产量表现,在四川省棉区脱颖而出。
川杂棉39的生长周期为133天,属于中熟品种。它株高约101.9厘米,平均每株能结出22.5个铃,单铃籽棉重达6.6克。衣分高达40.55%,衣指为8.0克,籽指为11.0克,显示出其优良的纤维品质。植株形态为塔型,茎秆光滑,铃形为卵圆形。根据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31.14mm,比强度为29.45cN/Tex,马克隆值为4.3,整齐度为86.3%,纺纱均匀性指数为156,这些指标均表明川杂棉39的纤维质量上乘。
在抗虫方面,川杂棉39对棉铃虫具有抗性,对红铃虫则表现为高抗。同时,它还具有抗枯萎病和耐黄萎病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川杂棉39在病虫害防治上更为经济高效。
产量方面,川杂棉39在2012至2013年的四川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籽棉262.46公斤,皮棉106.95公斤,白花皮棉91.97公斤,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29%、7.12%、7.78%。2014年的生产试验中,籽棉亩产246.97公斤,比对照增产11.82%,皮棉亩产102.78公斤,比对照增产14.51%,白花皮棉亩产91.83公斤,比对照增产14.64%,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川杂棉39的高产潜力。
栽培川杂棉39时,建议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育苗,并适时移栽。每亩种植密度为1700至2000株,施足底肥,重视花铃肥,多施有机肥,并适当增施钾肥。田间管理应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逐级调控”的原则,根据棉苗长势调整缩节胺的用量及施用次数。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对于棉铃虫和红铃虫,一、二代一般不需防治,三、四代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监测和防治。
川杂棉39以其高效的抗虫性能、抗病能力以及高产出,成为了四川省棉区种植者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