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精心培育的高产水稻——早籼621
在安徽省的肥沃土地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出了一种名为早籼621的水稻新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和抗病性,为当地稻农带来了新的希望。早籼621,审定编号为皖审稻20210003,是该研究所精心选育的成果,品种来源为早籼615与株9338-6/浙农63的杂交。
早籼621以其矮秆、高产和良好的抗病性脱颖而出。在2018年和2019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的平均株高为80.7厘米,亩有效穗达到22.3万,每穗总粒数为106.1粒,实粒数为83.1粒,结实率高达78.2%,千粒重为26.7克。全生育期为108.7天,略长于对照品种早籼310。在抗病性方面,早籼621对稻曲病表现出高抗性,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则表现为中感。
在产量表现上,早籼621同样令人瞩目。2018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505.1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16%;2019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21.67千克,增产4.28%;2020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42.45千克,增产4.79%,显示出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栽培早籼621,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点。播种期建议在4月5日前后,亩播种量约30千克,大田用种量3.0千克,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栽插密度一般为2.0-2.5万穴/亩,每穴3-4种子苗。施肥方面,大田亩施纯氮量10千克,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并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灌水管理上,要浅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10天断水。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注意生育前期稻蓟马、中期螟虫和后期的纹枯病防治,在重病区还要注重稻瘟病的防治。
早籼621已经通过安徽省稻品种审定,适宜在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这一新品种的推广,不仅能够提高稻农的产量,还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为安徽省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