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新突破——川杂棉35,抗虫丰产新选择

2024-12-23 03:33:45 发布

川杂棉35,一个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精心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以其卓越的抗虫性和丰产性,在四川省棉区脱颖而出。这个中熟类型的棉花品种,生育期大约132天,植株呈塔型,叶片中等大小,茸毛较少,铃形卵圆形,平均株高93.2厘米,果枝数量达到13.6台,单株结铃数高达24.4个,单铃籽棉重6.1克。川杂棉35的衣分高达40.49%,衣指7.2克,籽指10.0克,显示出其在棉花品质上的优越性。

在抗病性和抗虫性方面,川杂棉35同样表现出色。它能够抵抗枯萎病和黄萎病,同时对棉铃虫有抗性,对红铃虫更是高抗。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的测定结果显示,川杂棉35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31.8毫米,比强度为30.4cN/Tex,马克隆值为4.6,整齐度为86.2%,纺纱均匀性指数为157.4,这些数据均表明川杂棉35在纤维品质上达到了高标准。

产量表现上,川杂棉35同样不遑多让。2008至2009年在四川省的区域试验中,其平均亩产籽棉达到235.01公斤,皮棉96.63公斤,白花皮棉83.05公斤。与对照品种相比,2008年皮棉产量增产24.9%,2009年增产5.1%。2011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籽棉244.87公斤,皮棉102.43公斤,白花皮棉95.15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杂13增产11.7%,14.8%,18.1%。

栽培川杂棉35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适宜的育苗期,苗龄约25天即可移栽。每亩种植密度建议在1500至1800株之间。施肥策略为前期少施,后期重施,增施磷钾肥,结合速效肥与长效肥,以及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化控要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适时打顶,注意防治苗病、枯黄萎病及红蜘蛛、盲蝽、蚜虫、象甲虫等害虫,对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

川杂棉35以其出色的抗虫性和丰产性,成为四川省棉区种植户的新选择,为当地棉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