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黄海1号”:引领海水养殖新纪元
在海洋的广阔舞台上,中国对虾“黄海1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开启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新篇章。作为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新品种,它不仅代表了我国水产科技的一次飞跃,更是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黄海1号”的诞生,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面对90年代初期对虾养殖业的困境,他们决心从遗传育种的角度寻求突破。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终于培育出了这一新品种。
“黄海1号”的命名,蕴含着三层深刻含义:它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亲虾源自黄海,且作为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动物育种研究的新起点。
在严格的选育过程中,“黄海1号”展现出了卓越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2008年,它的市场价格高达70元/斤,是南美对虾价格的数倍。这一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更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王清印所长及其团队不仅在遗传育种上取得了突破,还致力于改善养殖环境,通过水质调控、养殖条件改进等措施,为对虾创造了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养殖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成活率也高达70%。
自2006年以来,“黄海1号”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在多个沿海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更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黄海1号”的成功,是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为我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指明了方向,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推动中国对虾养殖业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迈进。王清印所长表示,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他们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