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助力传统药材——鲁原丹参1号,开启丹参种植新篇章
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和烟台天星航天育种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新的丹参品种——鲁原丹参1号,以其独特的航天诱变背景和优异的性状,为传统中药材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鲁原丹参1号,以其审定编号鲁农审2013061号,标志着这一品种的官方认证和推广。这一品种源自莒县丹参农家品种,经过航天诱变技术的处理,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长习性和药用价值。植株直立而高大,株型紧凑,叶片倒卵圆形且表面光滑,边缘圆锯齿状,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轮状花序紧凑,紫花点缀其间,小花数量在8至10枚之间,种子椭圆形,黑色,千粒重约1.2克。
在区域试验中,鲁原丹参1号表现出了卓越的生长特性:株高75至80厘米,主茎四棱形,粗约0.7厘米,绿色且被长柔毛,分支数在2至4个之间。始花期在5月中旬,花期较晚,主花苔长达15厘米。其根粗壮均匀,棕红色,鲜根长35至43厘米,直径1.3至1.5厘米,侧根数11至14,长圆柱形,顺直,须根少,非常适合饮片加工。干品表面呈暗棕红色,具纵皱纹。
2012年,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鲁原丹参1号进行了成分测定,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含量为0.39%,略低于对照蒙阴农家品种;而丹酚酸B含量高达7.3%,高于对照蒙阴农家品种,这表明鲁原丹参1号在药用成分上具有明显优势。
产量表现上,鲁原丹参1号同样不负众望。在2011至2012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药材干品)达到496.4公斤,比对照蒙阴农家品种增产12.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药材干品)为524.0公斤,比对照蒙阴农家品种增产10.7%。
栽培技术要点方面,鲁原丹参1号采用分根催芽繁殖,适宜在3月底或4月初足墒起垄覆膜栽植,栽培密度为每亩8000至8500株。需要注意的是,忌重茬,同时要注意防涝。其他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相同。
适宜范围广泛,鲁原丹参1号可在全省丹参产区土层深厚地块种植利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种植选择和经济收益,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