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了农田 满了粮仓——湖南桃源县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观察
日前,记者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街道高桥社区,千亩连片的农田上,盛放的紫云英花海,如霞似锦,铺满绿色的田野。多台旋耕机轰鸣着来回穿梭,将一簇簇紫云英翻埋进泥土里,为土壤注入新鲜的养料。
在水稻插秧前,将紫云英翻埋进农田里作为绿肥,不仅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说起近些年地里的变化,高桥社区种植大户乐在福分外喜悦:“以前地里又板又黏,经过这几年,撒石灰、种绿肥、施有机肥……地越来越松软,越来越好种,粮食产量也提高了,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喽!”乐在福告诉记者,近三年,他种植的1200多亩农田,通过一系列治酸技术措施,不仅“治好”了土壤酸化“病”,还使稻谷亩产提高了50~100斤,化肥用量亩均减少了二三十斤。
近年来,桃源县紧抓被列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的契机,在全县多个乡镇的8万余亩耕地上,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通过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秸秆粉碎还田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探索出多种典型的技术模式。此外,还通过统筹酸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多个项目资金,发挥项目叠加效应,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实现耕地地力和粮食产能双重提升。
临近春播,陬市镇长乐村的育秧大棚里,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水稻秧苗,吐露新绿。田埂上,种植大户彭晋京正指挥着农机手旋耕整地;农田里,紫云英、油菜和萝卜混合的“三花”混播绿肥,被农机翻压还田,埋进春耕前的泥土里。
“三花”混播是桃源县典型的绿肥种植方式之一,即在秋收后,将紫云英、肥用油菜、肥用萝卜三种绿肥,混合播种在田里,到来年春耕,翻压还田,能起到改善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彭晋京告诉记者,这种“三花”混播的种植方式,绿肥产量更高,翻压还田后,养地效果比单纯种植紫云英的区域更好。
“一年种绿肥,三年泥脚好,绿肥翻进地里,培肥了土壤,还减少了化肥的用量。现在每亩地少施二三十斤化肥,粮食亩产还增加了50~100斤。”彭晋京说,这样的好效果,放在过去他是不敢相信的。
2016年,彭晋京回乡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水稻,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可是近几年,彭晋京发现,地越来越难种了,复合肥越用越多,稻谷产量却不理想,有的稻穗甚至不结籽,成了空壳子。“地也不行,有水时很黏,没水时又很板,跑水、跑肥。”彭晋京回忆道。
于是彭晋京找到当地农业农村局,经专家鉴定,这部分耕地已经严重酸化。耕地酸化不仅会造成作物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僵苗等,还会导致病虫害多发,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正在彭晋京一筹莫展之际,好消息传来:2023年,桃源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彭晋京的田块也被纳入酸化耕地治理范围。
撒施生石灰,水稻收获后秸秆还田,利用冬闲田种植“三花”混播绿肥,增施有机肥……在每一个关键农时节点,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田间地头,为彭晋京免费发放物资、进行技术指导。一年下来,彭晋京欣喜地发现,水稻结籽率高了,当年双季稻每季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每季每亩增产100多斤,化肥施用量每亩减少了20~30斤。
桃源县是全国产粮大县,2024年,桃源县粮食播种面积178万余亩,连续多年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气候、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等原因,使得当地耕地面临着土壤酸化、地力降低的问题,制约了当地产能的进一步提升。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桃源县强酸性(pH值≤5.5)耕地土壤超过56万亩,且仍有进一步恶化趋势。
桃源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陈志军介绍,近年来,桃源县为改善耕地酸化现状,提升耕地地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漳江、青林、枫树、陬市等乡镇(街道)23个村居(社区),治理酸化耕地8万余亩,通过施用生石灰或酸性土壤调理剂、种植绿肥、施有机肥以及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技术模式。同时,结合绿色种养循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配套实施,发挥资金的集成效应,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应的多重提升。项目实施后,土壤状况、耕地地力改善效果显著,粮食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项目区内土壤pH值由5.17提升到5.47,有机质提升效果显著,仅2024年一年每公斤就提升了0.27克;粮食亩均增产66.7公斤,亩均增收100~160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良好的耕地基础,是粮食生产持久稳定的关键。而耕地保育和粮食增产之间,天然存在着“用”与“养”难以兼得的矛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曾是导致耕地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追求高产,农民加大化肥投入;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为提高产量,农民加大投肥,土壤酸化更加严重……桃源县青林回维乡三岗村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三岗村水稻播种面积近3000亩,但近些年,双季稻产量并不理想,水稻病虫害加剧,部分耕地甚至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
三岗村党支部书记肖卜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化肥用得太多了,只种地,不养地,地可不就越来越不好么!”
经相关部门鉴定,三岗村土壤酸化较严重,耕地肥力中等,粮食产量一般。于是,三岗村的耕地,全部纳入桃源县酸化耕地治理范围,整村开始了土壤“治酸”之路:撒施石灰和深耕,冬闲种植紫云英绿肥,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依据种植制度、地力条件、土壤状况,三岗村采取了“撒施石灰并深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的技术模式,两年下来,三岗村的地里有了新变化。
“绿肥、有机肥,替代了化肥,眼看着土的颜色也变得更黑,更有营养了!地养好了,连水稻病虫害也减少了,每亩地每年能多打200多斤粮食嘞!”肖卜超说起这些变化,乐得合不拢嘴,“酸化耕地治得好,我们农民种出的稻米产量高,品质也更好,不愁卖喽!”
桃源县通过酸化耕地治理、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配套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现全县每年化肥减量约1500吨。
三岗村农田的精彩嬗变,正是桃源县开展酸化耕地的缩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桃源县依据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土壤类型、种植结构的不同,分区分类“对症下药”开展酸化耕地治理。
陈志军介绍,桃源县在土壤酸化严重区域,以控酸为主;在一些渍潜稻田型耕地和瘠薄培肥型耕地集中的区域,则更注重土壤改良和肥力提升。而种植绿肥还田的技术模式,更要考虑到当地的种植制度,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同时,项目区既是酸化耕地治理区,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质改造区,通过项目叠加配合,有利于提升酸化耕地治理的综合效果。
目前桃源县已探索出“酸性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酸性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多种适宜的技术模式。到2025年,桃源县预计项目区耕地土壤pH值提高0.5个单位,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
正是一年春好,桃源县在悉心耕耘的沃土上,正绘就新一年的丰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