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柯桥:“经济强区”为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探路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千万工程”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柯桥区,昔日以纺织业闻名,如今,这个“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县域,正以“村集体总收入20.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万元、城乡收入倍差1.56”的亮眼数据,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优等生”。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柯桥的实践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县域到底怎样以产业融合、改革集成、科技赋能回应时代之问——让乡村既留得住乡愁味道,又装得下共富梦想。
日前,记者专访柯桥区委书记袁建,解码这个全国共同富裕实践观察地,如何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为目标,用“柯桥解法”破解当下众多县域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城乡差距、产业转型等共同难题。
纺织业是柯桥的“母亲产业”,这里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和全国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全球每卖4件衣服,就有1件的面料产自柯桥。但柯桥并未止步于“世界工厂”,而是以“纺织+”模式,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国性命题。
目前,柯桥规上纺企从业人员达15万,是该区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近年来,当地在“纺织+工坊”上发力,通过打造“纺织特色”的共富工坊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华舍街道大西庄村的旗王共富工坊为巴黎奥运会缝制国旗,村民月增收3000元;杨汛桥街道蒲荡夏村的老旧厂房改造成电商基地后,入驻企业15家,签约主播120余人,实现集体增收约180万元……
在此基础上,柯桥不断尝试“纺织+文旅”“纺织+电商”,让乡村的“好风景”不断转化为“好钱景”。在柯桥古镇,“非遗扎染体验馆”让游客亲手制作蓝印花布,文旅融合带动客流量增长14%;“蓝印小镇带”串联亭山桥村、山外村等6个节点,推动纺织文化与茶文化、黄酒文化、酱文化等有机融合,废弃厂房变身网红打卡点,村民当起“文化导游”。
电商直播更让山货“飞”出重围。在漓渚镇,兰花日均直播销售超200盆;安昌街道安华村通过直播销售小番茄、七彩菜籽油、香肠等农产品,打响“蔬香安华”品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接近400万元,破解了“村货难出山”的共性痛点。
“‘纺织+’模式的关键是打通‘乡村有人来、村货有路销、村民有钱赚’三大堵点。”袁建表示,柯桥的“纺织+”模式证明,即便非农业主产区,也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反哺乡村。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为全国县域工业反哺农村、化解“空心村”、激活留守劳动力提供了新思路。
土地资源紧缺、闲置资产低效,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普遍难题。“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袁建相告,柯桥的解法是:集成改革,全域激活。
记者了解到,柯桥以全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为契机,深化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形成了“市场主体运营+村集体搭台+农户参与”模式,去年实施项目234个,激活农房308宗,增加村集体收入4087.2万元,带动农户就业812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提效。
“我们以‘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为牵引,不仅要激活闲置农房,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让农民长期受益。”袁建介绍,柯桥积极打造党建联建下的“共富工坊”,围绕产业链布局共富链,引导以资金资源入股等方式参与,构建村企民“三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优先吸纳本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将一半以上利润留在农村。
从“田头”到“桌头”,稽东镇大桥村党总支联合周边4个村打造“一桌土菜”共富工坊,以有机土菜产销破解水源地保护区产业发展无门路、群众增收无出路的难题。现在,闲置农房、厂房改造摇身一变,成了生产作坊、配送中心、冷库和研学体验点,70余名村民在工坊配套环节实现就业,展现出显著的强村富民效应——七成以上收入分配给村集体和村民,为村集体增收310余万元。
当然,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对此,柯桥高度重视“引”和“育”的文章,实施“金农专项”计划,建设乡村人才创业园,已汇聚农创客1175人,同时大力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运营师”,完善“农业专家+创客团队+链上农户”服务体系,开设“共富夜校”“一镇一品”产业课堂,助力农民增技、农业增效、农村增彩。
“乡村振兴不是‘砸钱工程’,而是机制创新的‘精细活’。”袁建如是说。
如同许多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强县,柯桥一直面临着资源稀缺的瓶颈制约。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现代农业何以发展,怎样在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袁建坦言,秘诀在于“向科技要效益,向数字要未来”。
在柯桥,可以看到数字茶园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无人机精准施肥;古榧树“住进”全省首个保护系统,数据直通“乡村大脑”;“平水日铸1号”茶树新品种打破传统种植瓶颈,兰花组培技术培育30余个新品、一举打破传统分株繁殖效率低、品种单一的技术瓶颈……
“科技不是大城市的专利,县域农业同样需要‘数智突围’。”袁建介绍,近年来,柯桥不断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推动智慧农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布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前沿领域,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持续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袁建看来,柯桥的探索,绝非“盆景式”创新,其经验内核具有广泛适配性。下一步,柯桥将加快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发展轴,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善农业、生态、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围绕中心村、重点村“组团式”发展,引领乡村产业重构、空间重组、风貌重塑。
此外,在增强城乡承载力的基础上,柯桥还将持续深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做强“部门+企业+强村公司”帮扶矩阵,打造更多共富联合体、共富工坊,今年确保南部山区46个飞地项目全部落地,推动强村富民走深走实。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有系统思维、市场意识和为民情怀。”袁建表示,作为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试点,柯桥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如同一块“改革试验田”,为政策落地提供实操参考,更可为全国县域振兴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