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 把更多“望天田”变高产田
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乡间沃野绿意正浓,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田成方、渠成网,涝能排、旱能浇……一排排绿油油的玉米苗生机勃勃,粗壮的“腰杆”似乎在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居力很镇红峰村村民张鹏家里有35亩地,地中间有一条大的侵蚀沟,农用机械无法通行作业。“因为这个沟,每年我家都少种1亩地,今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沟被填平了,我才第一次实实在在地种了35亩地。”张鹏说。
让张鹏舒心的原因正是科右前旗开展的“高标准农田+N”模式。“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采取规模化经营、农业节水一体化布局的建设方针,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运维管护措施不到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科右前旗委常委、常务副旗长王猛说。
2024年,科右前旗增发国债8.4亿元,用于3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归流河镇、俄体镇、阿力得尔苏木、巴日嘎斯台乡、索伦镇、察尔森镇、额尔格图镇等7个乡镇41个嘎查(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按照自愿原则,将分散的“补丁田”“巴掌田”全部变成“渠沟路林田”全配套的规模经营高产田,通过田、水、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串点连线、连线成面,使昔日的零碎地块又重新“活”了起来。
“原来是小块分散,现在是大块连片,种田方便了,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以前,经营成本降低了不少。”红峰村种粮大户王洪斌说。
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了,后续的管护和经营问题谁来解决?早在2023年,科右前旗在归流河镇巴汉浩特、光荣、北民河3个嘎查启动“EPC+O”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管护一体化总承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聚焦灌溉机电井使用率不高、管护脱节等问题,鼓励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服务等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推动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主体由散户向规模主体转变。
“我家有30亩地,原来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每亩地也就三四百元收入,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每亩地流转费用多了600元。”巴汉浩特嘎查村民包长岁笑着说,地还是那块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后,“身价”大涨,“把地流转出去跟自己种收入一样,还啥也不用干,我再出去打一份工,一年还能增加两万元收入,这里里外外多挣了不少啊。”2024年,科右前旗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规模化流转土地30.03万亩,未流转的4.97万亩农田也全部实现代耕代种。
留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节约地下水,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命脉”,水利工程在改造过程中尤为重要。走进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远远看到山顶上“卧”着的钢结构围栏,像是一个个没有顶的蒙古包。据了解,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水库村设计的兴安水库提水工程,一共7个储水罐,每个储水罐可容纳水1000立方米,利用自然高差自流浅埋滴灌,灌溉面积可达3000亩。
“项目建成后农田的灌溉能力有效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粮食增产达到15%至20%,亩均粮食产量提升近150公斤,同时也促进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科右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辛海霞说。
“过去,农户传统的浇地模式就是大水漫灌或者高架喷头,每亩地浇地费用大概在10元至15元,现在高标准农田通过浅埋滴灌技术种植,每亩地费用在7元至8元左右,省钱还省水,浇灌效果也比之前好。”水库村党支部书记崔宝权介绍,目前水库村1.52万亩耕地实现整村流转和代耕代种,村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截至目前,3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总体完为60%。“下一步,在加快推进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管护方法,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后有人管、有人护,发挥长久效益,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王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