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粒种子到百亿产业!文登西洋参的 “蜕变密码”
20世纪80年代初,八粒西洋参种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首次试种成功,成为国产西洋参的开端。40多年来,文登区始终深耕西洋参产业,在胶东半岛上打造出“中国西洋参之都”这一闪亮“名片”。如今,文登集全区之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推动西洋参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从西洋参主产区向西洋参产业高地的转变。
文登全区西洋参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干参2200吨,占全国总产量近60%,世界总产量的30%,如何让产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登区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突破口,在加工、种植、研发等环节全链条发力。
“过去我们主要卖干参原料,现在通过技术攻关,开发出多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产业产值也随之提高。”文登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引进培育道地参业、金颐阳药业等30余家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投入5000万元研究开发破壁粉、口服液、代饮茶等9大类、240余款产品,精深加工年产值达8亿元,同期带动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00%。在种植端,则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攻关西洋参种质资源保护、连作障碍、有效物质分离提纯等关键核心技术性问题,首创西洋参基质工厂化育苗技术,良种覆盖率达100%,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有了好产品,更要有好品牌。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上,“文登西洋参”赫然以116.4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药材类第3位。
“我们坚持现代化市场营销模式,建立集电子商务、孵化培训、检测化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西洋参交易市场。”西洋参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内搭建网上交易平台、西洋参大数据平台,引导全国参商来此交易,逐步掌握市场话语权,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同时,区内建有国家级西洋参标准化平台,大力推广“文登西洋参”区域公共品牌,对符合药典规范的西洋参准许授权使用,并建立推行流通追溯制度,完善形成了“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登区深入挖掘西洋参文化元素,建设西洋参文化馆、科普园、参源馆等平台载体,连续举办7届西洋参康养文化节,整合文登温泉、山海等各类资源,推出西洋参养生宴、研学游等文旅产品130余种,同步开展研讨会、推介会等各类活动,将西洋参文化与文登“长寿之乡”品牌融合贯通,有效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市场与品牌的双重加持下,文登区西洋参交易市场内西洋参产品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市场价平均高出同类产品3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参市场份额占比达70%。
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壮大,说到底,根子在生产上。为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文登区全面推行西洋参产业链“链长”制,组建产业专班,每年拿出1000万元政策性资金全链条扶持,在镇村层面,成立西洋参产业链联合党委,将5家企业、126家社会组织、1400户参农组织起来,资源共联、人才共育、设施共用、技术共享、产品共销,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势,建设西洋参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广大参农提供农资供应、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机械收参、免费仓储等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每亩节约各类成本475元。同时,创新推行西洋参种植保险业务,构建“政府+保险+参农”三位一体保险长效机制,财政给予参农保费60%的补贴,探索推出“。”“。”等金融创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兜底保障,有效保护参农种植积极性。
发展产业本质是为了农民增收。文登区始终坚持这项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创新“订单农业+保底分红”“保底分红+股份分红”利润分配机制,利用西洋参带动当地5万多农民就业,让农民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从“八粒种子”起步到如今百亿级产业,文登区以全链思维推动西洋参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文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