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起陇西
黄芪,是一味广为人知的中药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其认知度逐渐加深,其用途更加广泛,使用量也日益增多。黄芪属药食同源植物,平时炖鸡鸭、煲汤时放上一些黄芪,便成为美味药膳,对人体有非常好的补益作用。尤其是进入秋冬时节后,在不少中老年人的茶饮中,黄芪已是主打品种。
由凌一揆主编、颜正华为副主编的高等医药学教材《中药学》(1984年5月版)这样定义黄芪: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Bge和内蒙黄芪A的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内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吉林、河北、山西等地。一般生长四年以上者采收,春秋两季可采,以秋季采者质量较好。黄芪味甘,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退肿。
由此可见,黄芪主产区都在北方,按高等医药学教材《中药商品学》对道地药材的定义(产地、产季、产作、产收均符合临床用药要求和疗效确切的中药,狭义地讲是指某些地区生产的、中药的优质原料,而优质原料的产地称为道地产区),黄芪的道地药材产区都在北方省份,是典型的“北药”,是著名的“四大北药”(潞党参、北大黄、北黄芪、岷当归)之一。
近年频繁前往甘肃,不仅知道了甘肃境内的定西市、陇南市都盛产黄芪,而且第一次知道还有红芪,耳目为之一新。
关于黄芪、红芪,全国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的得意弟子王建华老师这样讲解:
1、90%以上医生用黄芪;
2、古籍记载有红芪;
3、红芪是黄芪的一种,产于甘肃陇西;
4、现代对红芪的研究少;
5、在有限的文献中获得的信息如下:增强免疫,红芪大于黄芪;抗氧化、抗衰,红芪大于黄芪;有利糖尿病肾病,红芪大于黄芪;保护心肌,红芪大于黄芪……
可见,后疫情时代,红芪有用武之地。
由此得知:红芪优于黄芪,而且目前仅产于甘肃陇西。
说起陇西,不由得想起有个电视剧《风起陇西》,该剧以天下三分、烽火四起的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秘密情报线上的“小人物”——陈恭(陈坤饰)与荀诩(白宇饰)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他们生死相依的兄弟情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爆发出夺目光辉,谱写出一段英雄传奇的故事。当然,此陇西非彼陇西,那个陇西早已随着时代的尘烟落下了。
2024年8月23日至2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举办,我作为一名中医经方爱好者,慕名前往,得以“深度游”。
陇西县,位于甘肃的东南部,属黄土高原,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基地,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中药产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先后高规格承办了多届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区域首位产业。
博览会主会场位于陇西县文峰镇,大部分中药材展馆设在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我因为起得早,得以先预习。从主会场所在的酒店出门左转,一眼望到的即是这个中药城,连接二者间的区域是一大片绿色植物园,此时是当地最好的季节,绿草如茵,姹紫嫣红。左边很长一堵墙,黑底金字,全是“黄帝内经”部分篇目段落的节选,看完最后那段“岁露论”,中医中药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走进中药城,首先看到的就是摆放在一个长方形白色塑料盘里的黄芪节子,共三捆,每捆50根,用红丝带扎着。抓中药时见过多次黄芪饮片,大部分都是圆形的横切面,北京同仁堂里面也有竖切的长方形切片,是单价最贵的特级品,而且特别标注产于甘肃。当初看到有两个指节那么长、一个大拇指那么宽的切片时,想当然的以为黄芪是树,但按文字结构推理,“芪”字的偏旁并不是“木”,又有点儿困惑,这下算是在现场找着谜底了,证实其药用部分是草本植物的根。更令人称奇的是,开展后,我回头再来,正有一个人在表演黄芪切片,也是竖切的,薄如蝉翼,看得我一阵紧张,生怕他把指头切破了。经了解,发现我的担心纯属多余,这是一名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央视一套的中医药大会上都表演过的,不仅表演切黄芪,还切白芍、大血藤,切片比黄芪更薄,尤其是大血藤的纹路活脱脱一朵菊花,切出来更漂亮。
紧挨着黄芪实物的是黄芪法庭,这可不是展柜,也不是摆设,是实打实的法庭。经了解,陇西县法院主动服务中药材产业发展大局,聚焦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司法需求,于2023年8月15日挂牌成立“黄芪法庭”,集中审理中药材产业类案件,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走过黄芪法庭,在甘肃之骄制药有限公司展位,看到了非常显眼的红底白字的长方形盒子“红芪口服液”,功能主治: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乏力,心悸失眠,食少便溏,面色无华,免疫功能下降等症。刚刚读过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中的黄芪部分,此药盒封面说明属实。
下午去了首阳交易市场,偌大的钢构屋顶,从门口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化纤口袋整齐排列,每两排留出一个长长的走廊,便于买家比较挑选,每个袋子都敞着,口袋上没有品名,只有卖家的手机号码。想必都是业内行家,一看即知,根本不需要写品名;旁边一个人都没有,想必也都不需要看护,有意者自会联系口袋上留下的电话。这哪是闻名遐迩的药材交易市场,分明就是老旧小区门口放的挑菜担子,一小把一小把的菜用稻草扎好,撮箕上挂一些小小的薄塑料袋,一张用尽香烟的纸包装反过来戳个孔,卡在磨破的某根竹篾上,纸面歪歪扭扭上书“一把一块,取用自便”。
一排排地顺着走过,发现数量多的品种当属黄芪、红芪、党参、当归、甘草、柴胡、大黄这几类,此外,板蓝根、黄芩、款冬花、银柴胡、丹参、防风等也占据一定比例。
经了解得知,陇西县委县政府多年前就因地制宜,提出了“把陇西建成汇集中药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交易平台和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全县建有两个交易市场,首阳交易市场只是其中之一。
看过交易市场,我想追根溯源,看看长在地里的黄芪是个什么样。在药圃园里,只见干涸的黄土地里,顽强地生长着一株株小小的绒毛绿杆、对称椭圆形细叶的植物,约30-40厘米高就开花了,一朵朵小白花宛如倒挂金钟,现场读懂了为什么黄芪的产地只能在北方的由来。之前查资料,黄芪喜凉爽,同时又需阳光充足,还忌水涝,宜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但黏土和重盐碱地也不宜。
接下来,我去参观了种子繁育基地,了解到每一样中药材种子从普通的一朵花、一粒籽、一个细细的根或小小的果,到成为一个可繁衍、可复制推广的一颗种子、一株种苗的复杂流程,深切体会到每一项中药材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背后都凝聚着药农和科研工作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付出的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了解到,近年来,陇西依托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和“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等工作,制定的黄芪、黄芩、党参等2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被评审后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建成西北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生产线,通过粗选、磁选、色选、丸粒、包衣等加工工艺,种子发芽率提升到95%以上。
还得知,中药材种植范围遍布全县90%以上的农户,种植面积50余万亩,形成了以黄(红)芪、党参、黄芩、柴胡、款冬花为代表的陇西“五朵金花”五大生产基地(含优质种苗繁育),初步实现了集约化、基地化发展,中药材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从更宽地域更深层次看,陇西只是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省地处我国西北,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中药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特别是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的交汇地带,从南向北横跨三种气候类型,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蓝根、甘草等道地大宗药材品种,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95%、60%、60%、50%、65%、25%。药材大县除了陇西县,还有岷县、渭源县、礼县、西和县、民乐县等,分别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大黄之乡”“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板蓝根之乡”。甘肃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药都,天下药仓,丝路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