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已打了900多天,各国终于觉察到不对:中国最初的选择没错
俄乌冲突一打就是900多天,欧洲国家早期豪情万丈、仗义执言,迅速制裁俄罗斯,仿佛这制裁一出,俄经济就要“立地崩盘”。可在喊了这么多“口号”后,真正“崩盘”的却似乎是自己——短短几年间,欧洲被“制裁反噬”折腾得够呛。
先来看当年他们的“硬核操作”。欧洲国家把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切断其主要国际支付管道;冻结在欧洲的俄资产,仿佛给它封了“提款机”;再加上各种进出口封锁,让俄罗斯的经济看似立刻面临“窒息危机”。但战争并非短跑冲刺,俄乌冲突拖拖拉拉地打到今天,俄罗斯虽确实经历了阵痛,却并未崩溃。欧洲没想到,自己那点家底儿经不起长期“制裁牵扯”。德、法等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直接飞天,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一年内分别飙升50%和27%。德国经济最为凄惨,能源问题让他们多亏了近1000亿欧元,光是这个损失就让他们愁得直挠头。
制裁这件事,“开头容易坚持难”。德国工业巨头们纷纷“跑路”,跑去哪里?中国!大众、巴斯夫这些德国老牌企业不是砍业务就是转战海外。而且,工业外迁还只是开始,长期制裁的损失让德国直呼“伤不起”:到2030年,德国预测自己将损失2600亿欧元。曾经的欧洲制造业霸主现在却在担心“明天还会损失多少”。这代价也真够血淋淋的了。
反观中国和印度的操作,真是一言难尽的“淡定”。中国在这场冲突中采取了“中立策略”,不站队、不掺和,继续与俄欧各国正常贸易往来。中国不仅免于任何经济损失,反而在全球供应链动荡时坐收“渔利”:稳定供应链,甚至吸引了不少外资流入。而印度更是“精明”:低价购买俄石油后,转手一卖就赚欧洲个盆满钵满,印度也因此顺利跻身国际能源市场“狠角色”之列。一个得利一个稳健,和欧洲的“被反噬”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深入一层想,这事儿背后有个现实的矛盾:国家利益和道德立场能划等号吗?欧洲一方面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宣扬“维护民主”,但现实却是,他们在战争的消耗中渐感乏力,经济持续下滑,甚至动摇了产业根基。这个世界并不是你一喊“正义”就会有奇迹发生,更别提大规模制裁带来的反噬效应,不是表面上的“国际正义”,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困境。制裁俄罗斯确实有其“正义”的逻辑,但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结果只能是“正义没了,经济也跟着赔了”。
欧洲这次的教训很现实:不要轻易去插手他人的纷争,尤其是关系不大、但代价巨大的纷争。站在“普世价值”的高地去指点江山,结果发现自己下不来了。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制裁、每一场冲突都像一根蛛丝,牵一发而动全身。断了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欧洲不仅挨了个“寒冬”,还在供应链上深受其害——高昂的天然气成本和能源短缺让欧洲难以承受,直接压垮了德国、法国等老牌工业国家的“经济脊梁”。
总而言之,这个时代最忌讳的就是“一厢情愿的决策”。中国和印度的“中立策略”不是在纵容任何一方,而是在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中国没有堵住自己的门,而是继续利用这个“便宜资源”稳定国内能源市场。反观欧洲,当时为了“制裁”切断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供应,最后只能面对能源成本飞涨的尴尬。长期的反噬效应还会继续困扰欧洲,真正能够“解冻”的,不是双方的财产,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那么最后我想问:欧洲的这个教训是不是值得反思?一场持久战,一次制裁反噬,换来了什么?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咱们一起在评论区切磋切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