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编制去当村医”成热议话题 除了编制还能拿什么留住年轻村医?
村医吴俊在为群众做体检编制意味着一份可靠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保障。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成为乡村医生是一个现实且稳当的选择。 然而村医工作和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条轨道并没有想象中平稳。“守门人”身份尴尬,青黄不接
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农村医疗的“网底”。然而,长期以来,村医多是游离于医疗体制之外、“半农半医”的农业医疗从业人员。近年来,随着医改深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持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村医老龄化、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依旧普遍存在。从最近5年数据来看,村医数量以平均每年5万的速度锐减。待遇低、保障差、风险高、任务重,是村医群体逐渐缩减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与城市医生不同,村医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还要应对村民们的医疗习惯和观念差异。年轻村医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难以获得村民的信任,也会因为收入微薄而感到生活压力重重。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村医“被劝退”或放弃。除了编制
还能拿什么留住年轻村医?
“00后”村医拓进艳
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还需要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考核、职称晋升体系,为乡村医生畅通职业上升通道。此外,应鼓励村医参加继续教育,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的业务培训,在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为其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可喜的是,一些地区正在用真金白银和满满诚意吸引和留住村医。福建三明建立的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扩大至县、乡、村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村医生基本年薪可达10万元;广西南宁、北海等地,每年为每名乡村医生缴纳社会保险费超过1万元;浙江余姚将村卫生室人员招聘纳入乡镇一级卫生院后,由基层统筹派遣医生下沉“村室”,村医也可“反向”到乡镇医院坐诊、学习,拓宽了村医执业空间。善待村医就是在守护九亿农民的健康。只有村医队伍进一步稳定和壮大,村医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才能让更多农民获得就医“安全感”和“幸福感”。涉农热点事件及时发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