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忆?
家人们,谁懂啊😭 最近看海燕爷爷回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真的破防了!那会儿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生产队的菜园子就是大家的“菜篮子”🥕,按劳分配,家里劳力少,分到的粮食和菜就少得可怜,一年到头细粮也就一两斤,精贵得很,只能留着过年改善伙食,平常都是玉米、高粱米这样的粗粮。一年四季想吃顿像样的饭菜可太难了,杂面馍、酱豆咸菜就是日常。好怀念那个年代的人情味啊!🥹
春天一到,漫山遍野的婆婆丁、曲麻菜就成了“抢手货”🌿,大人小孩都去挖,蘸着大酱吃,虽然苦,但能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夏天就好些,自家园子里的青菜、小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土豆轮番上阵,足够吃一整个夏天。可到了秋天,园子里的菜也吃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吃甜菜梗、谷子红薯叶、棉花籽、豆腐渣,没菜的时候就蘸盐水下饭。主食是高粱面、红薯干。过年能分到几斤小麦,那可真是奢侈的幸福!
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年前做豆腐,黄豆拿到生产队的豆腐房换,热气腾腾的一大盘豆腐,一家六口人围坐在一起,蘸着大酱或青酱,那滋味儿,别提多香了!年三十那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年景好的时候,每人还能分到一碗肉,那可是盼了一年的美味啊!
虽然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年味儿是真浓!腊月二十八放假,正月初四开工。初一一大早,孩子们就打着灯笼去给长辈拜年,能吃到红薯糖果、米糖、红薯片,别提多开心了!村里还有唱戏、舞龙灯、耍狮子的,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年货虽然量少,但烟花爆竹、对联窗花、糕点糖果、灯笼挂件一样都不少。杀猪、淘米、做豆腐,更是过年必备的“三大任务”,完成了才算是个合格的当家人!
真的好想让时光倒流啊!那时候虽然清苦,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真诚的友情。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父母的疼爱,兄弟姐妹的陪伴,心里总是暖暖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都有,儿女们也都在城里买了高楼大厦,但他们太忙了,很少有时间回家。生活富足了,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就是那份简单的关爱和陪伴吧。
互动话题:你记忆中的过年是怎样的?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让你感到欣慰或遗憾?
金句:过去的日子虽然苦,但回忆起来,那是最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