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复兴:杂交技术让小米粒焕发新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谷子一直是黄河流域的粮食主角,然而近几十年来,它的生产面积却遭遇了断崖式的下滑。从上世纪50年代的1.7亿亩,锐减至如今的2000万亩,人均消费量也从20公斤降至1公斤左右。这一现象,直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赵治海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开始出现转机。
长期以来,谷子面临着单产低、种植规模小、加工创新不足等问题,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赵治海团队研发的“张杂谷”新品种,却在省工、米质、产量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2000年,“张杂谷1号”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的问世,其产量比常规种子增产超过30%,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随后,“张杂谷3号”解决了谷子除草的世界性难题,而“张杂谷5号、8号”的问世,更是将亩产推至810公斤,创下世界高产记录。
杂交谷子不仅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从山西的长城沿线到新疆的戈壁滩,甚至轻盐碱地,杂交谷子都能茁壮成长。赵治海指出,杂交谷子具有高产、节水、耐瘠、优质、适应性强的优势,在贫磷地区也能长势良好。与玉米、小麦、水稻相比,谷子的需水量仅为它们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五分之一,大大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为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赵治海表示,张杂谷的丰产让谷子实现了“要多少就能产多少”,下一步的目标是“产多少就能卖多少”。谷子的发展已经初步解决了低产、费工、适口性差等问题,但市场的大门尚未完全敞开。谷子的出路在于加工转化,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谷子可以加工成米粉、辅食、小米黄酒等多种产品。赵治海强调,谷子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户的集体合作,共同发展。
除了将谷子变成商品,研究人员还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张杂谷连同谷草磨成的粉末,蛋白质含量高达15%,与苜蓿不相上下。随着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以及“粮改饲”等政策的发布,“张杂谷”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谷草作为饲料,不仅能提高奶质和产奶量,增强奶牛的抗病性,还能提高羊的产羔率、成活率和羊肉品质。
杂交谷子的问世,不仅让小米粒重回大餐桌,更为谷子产业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赵治海团队的带领下,谷子正以其高产、节水、耐瘠的特性,重新在现代农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