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旱情严峻,农业如何自救?

2024-06-24 17:40:12 发布

南方地区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不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平均强度大,导致秋粮生产面临巨大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派出专家团队和工作组深入灾区,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并努力确保秋粮丰收。

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自6月28日起,该地区经历了长达41天的35°C以上高温,最高气温达到44.4°C,创下了百年大旱以来的新高。潼南区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6.24万亩。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抗旱措施,包括合理调配灌溉水源、使用抗旱机械设备,以及引导农民进行补种改种和田间管理。

浙江省也未能幸免于这次旱情,6月21日至8月19日期间,平均高温日数达到42天,较常年同期多出23天。高温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92.36万亩,预估损失高达4.5亿元。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应对,派出服务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采取了包括组建农业抗旱工作专班、开辟灌溉水源、科学合理配置水源等措施。

科技小分队专家还建议,对于处于灌浆期的水稻,可以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来增强其对高温的抗性,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于受旱的果树,可以采取穴灌、设置遮阳布和遮阳网、根部铺设秸秆等方法,以减少蒸发蒸腾并保持水分。此外,针对受灾地块,应合理安排补改种计划,并提前组织好种子、肥料等物资,以期在秋冬季节挽回损失,确保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

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迅速反应和科学指导,为农民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展现了农业抗旱减灾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