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旱58:黄淮冬麦区的抗旱新希望

2024-07-24 02:30:30 发布

在农业的世界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名为“长旱58”的小麦新品种,它不仅在黄淮冬麦区的旱地上展现出了卓越的生命力,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产效益。

长旱58,一个源自陕西省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创新成果,它的诞生是农业科技与自然选择的结晶。这个品种的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4015”,原名“长武58-6-4”,其品种来源是长武112与PH82-2的杂交。

长旱58的植株特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属于半冬性,中晚熟的大穗大粒型品种。幼苗匍匐,展现出强大的分蘖力,这使得它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势头。株高大约77.5厘米,株型松散,叶片颜色为黄绿,穗层整齐,穗型为长方型,长芒,白壳,籽粒为白粒,质地为角质。

在产量表现上,长旱58同样不负众望。2002-2003年度的区域试验中,它在黄淮冬麦区旱地组的平均亩产达到了338.2公斤,比晋麦47增产7.5%,这一成果在2003-2004年度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平均亩产达到了360.7公斤,增产7.6%。生产试验中,长旱58也以348.5公斤的平均亩产,实现了5.0%的增产。

尽管长旱58在抗倒性方面表现一般,但它的抗青干能力却非常强,这在干旱条件下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具有中等的抗旱性,以及高抗条锈病的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对叶锈病和黄矮病的抗性较弱。

在品质方面,长旱58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指标均表现出色,这使得它在食品加工和消费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栽培技术要点方面,长旱58适宜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区种植,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随着海拔的变化,播期需要相应调整。亩播量通常为9-10公斤,但在晚播、肥力差或干旱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播量。同时,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以及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都是保证长旱58高产的关键措施。

最终,长旱58以其出色的表现通过了国家小麦品种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种植,为山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北东南部、甘肃天水地区的旱地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不仅是对农民的福音,也是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一次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