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4444”小麦品种:高产抗寒,农业创新的结晶
在河北省中南部的肥沃土地上,一种名为“衡4444”的小麦新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和抗寒能力,成为当地农民的种植新宠。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精心培育,这个品种自2005年育成以来,经过多年的田间试验和严格审定,于2012年2月正式获得冀审麦2012002号的审定编号。
“衡4444”小麦品种以其半冬性中熟特性,展现出242天的生长周期。它拥有匍匐的幼苗,绿色叶片,以及中等的分蘖力。成株株型紧凑,平均株高71.4厘米,穗形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亩穗数高达38.9万,穗粒数平均32.7个,千粒重达到42.2克,容重为807.2克/升。这些特征不仅赋予了它较强的抗倒性,而且与石4185品种相当,展现出良好的抗寒性。
在抗病性方面,“衡4444”也不逊色。经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它在不同年份的试验中表现出对条锈病的中抗性,对叶锈病和白粉病的中感性,以及对白粉病的高感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面对不同病害时,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生长潜力。
产量表现上,“衡4444”同样令人瞩目。在2008至2011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分别为513公斤、464公斤和546公斤,显示出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上,建议在10月8日至15日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0至12公斤/亩。对于水肥条件较差或晚播的地块,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全生育期需浇水3至4次,特别在起身拔节期,要重视肥水管理,结合浇拔节水追施尿素25公斤/亩。此外,加强中后期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是确保“衡4444”小麦品种高产的关键。
综合考虑其产量、抗性和栽培技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建议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的中高水肥地块种植“衡4444”。这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的一次创新,也是对农民种植效益的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