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43号:黄淮麦区的希望之种
在广袤的黄淮冬麦区,山东农业大学培育的“山农43号”小麦品种,以其出色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种的诞生,更是农业科技与自然智慧的结晶。
“山农43号”,国审编号20220091,是山东农业大学精心培育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它的诞生,源于泰农18与LS0370的完美结合,经过严格的选育过程,最终成就了这一品种。它全生育期为234天,比传统的济麦22早熟一天,这意味着在农时上更加灵活,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你走进麦田,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那些半匍匐的幼苗,它们叶片宽短,绿意盎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幼苗将长成株高76.2厘米的壮硕植株,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展现出良好的抗倒性和整齐度。穗形为长方形,长芒,白粒,籽粒硬质而饱满,这不仅预示着高产量,也昭示着良好的品质。
在抗病性方面,“山农43号”虽然对赤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较弱,但对白粉病有中抗性,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寒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依然能够稳健生长。而其品质检测显示,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指标均表现优异,这为加工和食用提供了保障。
产量表现上,“山农43号”在2019至2020年度的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了617.7千克,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2.7%。在随后的2020至2021年度续试中,这一数字更是提升至580.2千克,增产7.8%。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19.5千克,增产6.8%。这些数据不仅证明了“山农43号”的高产潜力,也显示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山农43号”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生长效果,栽培技术要点也不容忽视。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5日,亩基本苗20万左右。在抽穗前后,及时防治麦蚜,而在扬花期和灌浆期,则需要及时防治赤霉病和其他叶部病害,这些管理措施对于保证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经过严格的审定,“山农43号”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它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高中水肥地块种植。这不仅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了新的种植选择,也为黄淮冬麦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农43号”,不仅是一个品种的名称,更是科技进步与自然选择的见证。它的故事,将在黄淮冬麦区的每一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