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新贵——农金6号,福建省农业新突破
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培育出的金针菇新品种“农金6号”,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产量,成为福建省农业领域的一颗新星。这个品种的认定编号为闽认菌2012006,原名F0306,是金针菇家族中的佼佼者。
“农金6号”金针菇以其菌盖的白色、半球形、圆整且边缘内卷而著称,直径平均为0.86厘米。菌柄同样呈现白色,圆柱形且中空,平均长度达到14.3厘米,基部覆盖着绒毛。在相对湿度低于80%的条件下,菌盖中央会略显淡黄色,而菌丝则易形成粉孢子,这是其独特的生长特征。
在栽培周期上,“农金6号”仅需55天,比传统的对照种8801短11天,显示出其快速生长的优势。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每百克鲜菇含有粗纤维1.7克、粗蛋白2.3克、氨基酸1.73克,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均优于对照种,显示出其卓越的营养品质。
在产量方面,“农金6号”同样表现出色。在福州、泉州、宁德等地的多年多点试种中,平均每袋(干料重400克)的产量达到了310克,比对照种增产5.8%,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其高产的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方面,“农金6号”的培养料配方科学合理,包括棉籽壳、蔗渣、麦皮、玉米粉等成分,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发菌期的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约70%,避光并适当通风。菌丝长满袋后,逐渐降温至12℃~13℃,以诱导菇蕾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宜温度为5℃~8℃,空气相对湿度85%~90%,需弱光环境。
经过实地调查,“农金6号”的子实体黑条病发病率仅为0.66%,与对照种相当,且没有发现其他病虫害,显示出其良好的抗病性。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农金6号”为白色金针菇新品种,适宜福建省工厂化袋式栽培,符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已通过认定。
“农金6号”金针菇以其短周期、高产出、优品质和强抗病性,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金针菇栽培提供了新选择,预示着农业科技的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