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宿2156:黄淮海地区的大豆新希望

2024-10-10 12:54:00 发布

在黄淮海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种名为“皖宿2156”的大豆新品种正悄然成为农民的新宠。由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精心培育,这个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适应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皖宿2156是一种普通型夏大豆品种,它的生长周期大约为105天,比传统的中黄13品种稍晚两天。它的株型紧凑,株高约65.7厘米,能够结出41.2个有效荚,每株平均有84.7粒豆子,单株粒重达到16.7克,百粒重20.0克。它的叶片呈卵圆形,花朵洁白,覆盖着灰色的绒毛,而它的籽粒则是椭圆形,种皮呈现出微光的黄色,种脐则是淡褐色。

在抗病性方面,皖宿2156对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有中等抵抗力,但对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和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则较为敏感。尽管如此,它的粗蛋白含量高达41.52%,粗脂肪含量为18.85%,显示出其良好的营养品质。

在产量方面,皖宿2156在2010至2011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的平均亩产达到了185.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12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221.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3%,这无疑为农民的收益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栽培技术方面,皖宿2156建议在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保持在35至40厘米。根据地块的肥力不同,种植密度也有所区别,高肥力地块建议种植10000至12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2000至15000株,低肥力地块则为15000至18000株。基肥建议施用800千克腐熟有机肥和15至25千克三元复合肥,初花期还需追施5至7.5千克尿素。

经过国家审定,皖宿2156符合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以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不过,由于对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和胞囊线虫病较为敏感,这些地区的农民在种植时需要格外注意。

皖宿2156,不仅仅是一个品种,它是黄淮海地区农民增收的希望,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