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旱稻新选择——郑旱6号:抗旱高产,品质优良

2024-07-26 03:04:33 发布

在黄淮地区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郑旱6号”的旱稻品种正以其卓越的抗旱能力和稳定的产量表现,成为农民朋友的新宠。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5”正式亮相农业市场。

“郑旱6号”以其粳型常规旱稻的特性,在黄淮地区展现出了出色的适应性。全生育期平均115天,比传统旱稻277晚熟1天,却以87.1厘米的株高和17.2厘米的穗长,带来了每穗82.2粒的丰硕成果。结实率高达83.1%,千粒重24.8克,这些数字背后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和对农业科技的不懈追求。

在米质方面,“郑旱6号”同样不输于其他品种。整精米率达到65.9%,垩白粒率仅为19%,垩白度低至1.7%,胶稠度达到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全面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确保了稻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产量表现上,“郑旱6号”在2003年和2004年的区域试验中,分别以5.2%和12.7%的增产幅度,证明了其高产潜力。特别是在2004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316.3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8.7%,这一成绩无疑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栽培技术要点的明确指导,为“郑旱6号”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种子包衣、适期早播,到化学除草、肥水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为农民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确保了旱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出。

最终,经过严格的审核,“郑旱6号”以其抗旱性5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的表现,以及适中的生育期和优质的米质,通过了国家稻品种审定,成为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的理想选择。

“郑旱6号”,不仅是一个品种的名称,更是黄淮地区农业发展的新希望,是农民增收的可靠伙伴。选择“郑旱6号”,就是选择了一个抗旱高产、品质优良的旱稻新品种,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田野上绽放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