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培育的“福农薯4号”: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
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努力下,一种名为“福农薯4号”的马铃薯新品种应运而生,它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抗病能力,为马铃薯种植带来了新希望。这一品种的登记编号为GPD马铃薯(2025)350045,由福建农林大学张招娟、郭玉春、郭怡伶星鹏珍等育种专家精心培育而成。
“福农薯4号”属于鲜食类型的中晚熟品种,其生育期为87天,株型直立,茎绿色,小叶边缘波状程度弱,花冠白色且近五边形。薯块呈卵圆形,薯皮和薯肉均为浅黄色,芽眼浅,光发芽球形,基部花青苷显色弱,根尖数量中等,茸毛数量少。在营养成分上,干物质含量为18.00%,淀粉含量10.50%,蛋白质含量2.12%,维生素C含量高达21.80毫克/100克,还原糖为0.90%。
“福农薯4号”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在抗病性上表现出色,对晚疫病有中等抗性,同时抗PVX、PVY病毒,以及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和黑痣病。在产量上,第1生长周期亩产达到3568.8千克,比对照品种费乌瑞它增产39.90%;第2生长周期亩产3183.1千克,增产16.30%。
栽培“福农薯4号”时,应选择中等肥力以上、通气良好的沙壤土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土壤并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4500千克/亩,播种前施纯氮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8~10千克,氧化钾15~18千克,其中氮肥90%作为基肥,10%作为苗期追肥。行距应保持在110~120厘米,株距25~30厘米,适宜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并在生长中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
“福农薯4号”适宜在福建地区冬、春季种植。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苗期施足基肥,后期喷施含钾叶面肥,以及在整个生育期内及时拔除病株,注意晚疫病的药剂防治,以防病害蔓延。
“福农薯4号”以其高产、抗病、营养丰富的特点,为马铃薯种植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有望在福建乃至更广泛的地区推广种植,为农业增产增收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