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旱22-33:黄淮冬麦区的抗旱新星

2024-07-27 03:13:37 发布

在黄淮冬麦区,一种名为“运旱22-33”的小麦新品种以其出色的抗旱能力和增产潜力,正成为农民朋友的新宠。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精心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国审麦2005019的审定编号,展现出了它在干旱条件下的卓越表现。

“运旱22-33”是一种中早熟的小麦品种,全生育期为239天,比传统的晋麦47号早熟3天。它的幼苗半匍匐生长,具有强大的分蘖力,能够快速起身并进行两极分化。成株后,旗叶上举,细小而整齐,株高约84厘米,株型紧凑,虽然茎秆较细且弹性稍差,但其抗倒伏能力尚可。

在产量上,“运旱22-33”表现不俗。在2003-2004年度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358.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7.0%;而在2004-2005年度的续试中,平均亩产338.3公斤,增产7.4%。在生产试验中,它的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347.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5%。

此外,“运旱22-33”的抗旱性鉴定显示其具有中等抗旱能力,冬春抗寒性良好,成熟时落黄表现优秀。在抗病性方面,它对条锈病具有中抗至中感的能力,对白粉病、黄矮病和秆锈病表现为中感,但对叶锈病则表现为高感,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

在品质上,“运旱22-33”同样表现突出。2004年和2005年的测定结果显示,其容重分别为792克/升和804克/升,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9%和13.99%,湿面筋含量分别为26.7%和30.1%,吸水率均为58.8%,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在合理范围内,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也显示出良好的面筋特性。

种植“运旱22-33”时,应注意适播期为10月上中旬,亩播量在7公斤至10公斤之间。在生育中后期,要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特别是在丰水年份要注意防止倒伏。适时收获,以避免穗发芽。

综合以上特点,“运旱22-33”不仅通过了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而且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旱地以及河南省旱薄地种植,是干旱地区小麦种植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