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蓉杂茄8号:四川盆地的茄子新宠

2024-12-07 03:34:56 发布

蓉杂茄8号,一个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精心培育的茄子新品种,以其卓越的品质和高产的特性,在四川盆地的茄子种植领域脱颖而出。这个品种的诞生,源于对父本8903—C—1和母本8901—A—1的精心选育,它们分别来自川北地区和成都“三月茄”的优良株系材料,2005年成功组配成型。

蓉杂茄8号以其早熟特性著称,春露地栽培从定植到始收仅需47天。株型直立,生长势旺盛,株高达到109厘米,株幅宽广,茎呈黑紫色,叶片长卵形,叶柄及叶脉浅紫色。单株结果丰富,果实长棒形、顺直,平均纵径36厘米、横径5.9厘米,果皮紫黑色且光亮,果肉月白色,平均单果重338克,商品性极佳。在田间,蓉杂茄8号展现出比三月茄和蓉杂茄4号更强的抗褐纹病、绵疫病和黄萎病的能力。

产量方面,蓉杂茄8号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2011年至2012年的多点试验显示,其平均早期产量达到944.3公斤/亩,较对照三月茄增产18.2%,较对照蓉杂茄4号增产13.1%。平均总产量更是高达4119.9公斤/亩,较对照三月茄增产19.6%,较对照蓉杂茄4号增产14.0%。2011年的生产试验中,前期亩产500公斤,较对照蓉杂茄4号增产66%;总产量4000公斤/亩,较对照蓉杂茄4号增产11%。

栽培蓉杂茄8号,四川盆地主要采用茄子极早熟栽培技术。首先,9月底开始冷床育苗,11月上旬假植于营养钵,大棚加小拱棚覆盖越冬。其次,选择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每亩施用农家肥4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全层撒施后耕翻,1.33米包厢,覆盖地膜。3月初,气温稳定在12℃时带土定植,栽植密度为每亩2400-2600株,定植后加盖中小拱棚保温。田间管理上,前期注意保温,第一台花开始,用番茄灵保花保果。采用Y字型整枝,生长期中注意追肥灌水,及时摘除多余侧枝及老黄叶片,及时搭架,防止倒伏。同时,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黄萎病、绵疫病、灰霉病及螨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蓉杂茄8号适宜在四川茄子产区种植,尤其是适宜水旱轮作的地区。这一新品种的推广,不仅提高了茄子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四川盆地的茄子种植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