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旱8号:河南丘陵旱地的希望之种
在中国农业的广阔天地中,洛阳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洛旱8号”小麦品种,以其出色的抗旱性和适应性,为河南省丘陵旱地的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洛旱8号”小麦,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08013,是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结晶。它的诞生,源自于温麦6号和豫麦48的完美结合。这一品种以其半冬性多穗型中熟的特性,全生育期为223天,与洛旱2号的成熟期相匹配。幼苗时期,它展现出半直立的姿态,长势旺盛,苗脚利落,分蘖成穗率高,虽然抗寒性一般,但返青起身早,生长节奏快速。
在田间,洛旱8号的植株高度适中,仅为76厘米,秆低粗壮,展现出良好的抗倒性。它的株型紧凑,旗叶略披,穗层整齐,成熟期早,落黄状况良好。穗型为长方型,穗码较密,长芒,籽粒为白色,质地偏粉,饱满度好。在产量上,每亩成穗数可达36.3万,穗粒数平均为33.7粒,千粒重36.5克。
在干旱的考验下,洛旱8号表现出了卓越的抗旱能力。2007-2008年度的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显示,其抗旱指数为1.1277,达到2级,抗旱性较好。同时,它还具有抗病性,2007年的抗病性鉴定表明,它对叶枯病有中抗性,对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有中感。
在品质上,洛旱8号同样不逊色。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的测试结果显示,其容重为774g/L,粗蛋白质含量为15.16%,湿面筋含量34.7%,降落值365秒,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时间3.7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沉淀值72.2ml。
在产量表现上,洛旱8号在2005-2006年度和2006-2007年度的省旱地组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352.96kg和350.71kg,虽然增产不显著,但在2007-2008年度的省旱地组生试中,平均亩产达到了366.0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0.6%,显示出其在干旱条件下的高产潜力。
洛旱8号适宜在河南省的丘陵旱地早中茬地种植。为了确保其生长,建议在9月28日至10月25日之间播种,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亩播量为8-9kg,晚播时可适当增加播量。田间管理上,应注重底肥的施用,结合有机肥和化肥,特别强调增施粗肥和磷钾肥,每亩施纯氮9kg,纯磷6kg,纯钾6kg。此外,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小麦拔节孕穗期可使用氧化乐果、粉锈宁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以防治穗蚜、锈病和干热风的危害。
洛旱8号,不仅是一个品种,它代表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是农民朋友在干旱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的可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