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院的骄傲——郑麦113:抗寒高产新品种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的精心培育下,一种名为“郑麦113”的小麦新品种正在田间地头展现其非凡的生命力。这个品种不仅在河南省的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它的出现,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郑麦113的诞生:
郑麦113,这个由吴政卿、杨会民、雷振生、何盛莲、王美芳等专家精心培育的品种,是百农AK58与偃展4110的杂交后代。它不仅继承了亲本的优良基因,更在抗病性和产量上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
特性与优势:
郑麦113属于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在222.7至227.1天之间。它具有半直立的幼苗,叶片宽而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表现突出。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但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适中,穗层整齐,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强。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耐后期高温,熟相好。
抗病能力:
经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连续两年抗病鉴定,郑麦113表现出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但对赤霉病的抗性较高。
品质分析: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中,郑麦113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达到了高标准,容重和白度也表现优异。这些特性使得它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产量表现:
在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郑麦113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2012至2013年度,它在河南省春水B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476.3kg,比对照品种增产7.4%。2013至2014年度,平均亩产547.9kg,增产9.4%。2014至2015年度,平均亩产526.4kg,增产10.3%,均居参试品种首位。
栽培技术要点:
郑麦113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播期(10月15日至25日)和基本苗数(每亩18万株左右),以及底肥的施用。春季追施尿素,以及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如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春季的蚜虫。
审定意见:
经过严格的审定,郑麦113被认定为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河南省(除南部稻麦两熟区域外)的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郑麦113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小麦品种的多样性,更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它的故事,是农业科技与自然力量完美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