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骄傲——川农29小麦品种
川农29,这个名字在四川的农业领域中代表着创新和希望。这个由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产量表现,成为了当地农民的宠儿。
川农29的诞生,源自于02017/R88//R131的品种组合,这一独特的基因融合,赋予了它弱春性的特性,全生育期大约180天,与当地的对照品种绵麦37相媲美。它的幼苗半直立,展现出强大的分蘖力,叶片宽度适中,旗叶夹角小,这些特征共同铸就了它85厘米的适中株高和出色的茎秆韧性,使其在抗倒伏方面表现出色。
穗形为长方形,小穗密度适中,长芒、白壳下隐藏着白色、卵圆形、角质的籽粒,籽粒饱满,千粒重达到45.7克。在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严格测定下,川农29的平均籽粒容重高达778克/升,粗蛋白质含量为11.6%,面粉湿面筋含量22.4%,沉降值20.2毫升,面团稳定时间2.7分钟,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它的高品质。
在抗病性方面,川农29同样表现出色。2013年,它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2014年,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田间管理上更加省心。
产量表现上,川农29同样不负众望。2012至2013年度,它的平均亩产达到359.2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3.0%;2013至2014年度,平均亩产333.4公斤,增产7.5%;两年15点平均亩产346.3公斤,增产5.1%,其中12点次增产。2014至2015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373.8公斤,增产9.7%,6点全部增产。
栽培川农29,四川盆地的农民朋友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最佳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日,基本苗每亩10至12万,施肥时亩施纯氮12至15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管理上,要特别注意排湿、除草、防蚜虫,同时适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川农29适宜在四川省的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它的出现,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也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增添了一份荣誉。川农29,不仅是一个品种,更是四川农业进步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