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如何有效防控这一养猪业的隐形杀手?
2024-10-21 10:00:06 发布
猪蓝耳病,一种自80年代末在美国首次发现的高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以母猪的高热、食欲不振、流产和仔猪的呼吸困难等症状著称,严重时可导致高达30%的新生仔猪死亡率,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自90年代起,猪蓝耳病迅速蔓延至欧洲和亚洲,成为国际养猪业的一大威胁。在中国,农业部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于1997年组织了全国性的普查,发现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疫情。为控制疫情,制定了一套综合防制措施。
首先,防止境外传入是关键。严禁从疫区进口种猪、精液、胚胎和血液制品,并对非疫区进口的种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其次,境内防疫措施同样重要。种猪场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引进猪只来自无疫区,并执行严格的隔离和血清学检查。此外,还需控制啮齿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接触,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和消毒制度。
在建筑设计上,产房应与育肥猪舍隔离,并由专人管理,保持清洁卫生。哺乳猪应尽早断奶,不同日龄的仔猪应分开饲养。育肥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制度,确保猪舍在每批猪进出后都进行彻底消毒。
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进行检疫和隔离,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确诊后,应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对于阳性且有症状的猪只,应考虑淘汰,以防止病毒传播。尽管目前尚无理想疫苗,但已感染的猪场可以通过让后备猪与感染猪接触,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面对猪蓝耳病,养猪业者需采取积极措施,从源头到日常管理,全方位防控,以保障猪只健康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