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酷暑退场,北方洪涝频发——中国气候新趋势?
2024-06-24 21:22:31 发布
今年夏天,中国南北方的天气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南旱北涝”特征。南方地区经历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而北方部分地区则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是否预示着中国气候的某种新趋势?
从7月21日至8月30日,中央气象台连续41天发布了高温预警,其中高温红色预警持续了12天。8月31日,随着南方高温的结束,中央气象台宣布解除高温预警,并预计未来10天,除了部分地区外,中国将不再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随着南方高温季的落幕,北方的冷空气开始活跃,各地陆续迎来了秋季。据中国天气网报道,截至8月30日,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华北西部和北部地区已经进入秋天,秋季的前沿已经抵达河北北部至甘肃南部一线。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大城市已经正式入秋。
然而,“南旱北涝”在中国并非新现象。今年3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21年中国北方降水量创下历史第二高,仅次于1964年,京津冀地区的年降水量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肖潺指出,北方降水量的增多与气候变暖有关,近70年来,中国主雨带的年代纪变化特征显著,近十年来雨带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北抬北扩趋势。
农民日报报道,尽管中国已经出现了“降雨带北扩”的趋势,但总体来看,北方的降水量仍然低于南方,维持着“北少南多”的大格局。然而,专家也警告说,不排除在个别年份或时间段内,会出现阶段性的南旱北涝现象,南方的旱灾风险确实存在。
水利部网站8月30日发布的消息显示,9月份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多,对旱情缓解较为有利。但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抗旱形势依然严峻。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气候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