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麦13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绿色希望,淮北区的丰收使者
在广袤的淮北大地上,一种名为“陕麦139”的小麦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心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半冬性的生长习性,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陕麦139的幼苗半匍匐,叶片呈深绿色,旗叶平展,干叶尖,这些特征不仅赋予了它良好的生长态势,还预示着它在田间的卓越表现。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到角质,这些特点使得陕麦139在外观上就与众不同。
经过两年的区域试验,陕麦139展现出了早熟的特性,全生育期大约223天,比对照品种皖麦50早熟1至2天。它的株高约为81厘米,比皖麦50矮5厘米左右,这使得它在抗倒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亩穗数约为41万,穗粒数约40粒,千粒重约40克,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陕麦139在产量上的潜力。
在抗性方面,陕麦139同样表现出色。2008年,它对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出中抗性,对纹枯病和叶锈病中感,而对条锈病则完全免疫。2009年,虽然对白粉病和纹枯病的抗性有所下降,但对条锈病的免疫性依然保持不变。
品质上,陕麦139的容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等指标均表现优异,面团稳定时间和吸水率也符合优质小麦的标准。这些品质特性,使得陕麦139在食品加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产量表现上,陕麦139在2007-2008年度区试中亩产616公斤,比皖麦50增产4.7%;2008-2009年度区试亩产553公斤,增产6.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陕麦139在产量上的显著优势。
适宜推广区域为淮北区(不含沿淮区),但需要注意的是,陕麦139的抗性、品质和产量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推广者需要做好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可能存在的遗传性缺陷,并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和防治病虫草害的正确方法。
陕麦139,不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骄傲,更是淮北区农民的希望。它以其出色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