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培育的M76A:水稻新品种的希望之光

2025-04-30 05:16:52 发布

在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精心培育下,一种名为M76A的水稻新品种正悄然成为农业领域的新宠。M76A,这个编号背后,是科研人员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不懈追求。

M76A以其独特的品种来源——金23A//X-1/闽标1B,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特性。在沙县5月上旬播种后,M76A的播始历期大约为85天,比金23A长30天左右,这使得它在生长周期上有了更多的时间积累养分。它的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紫色的叶缘和颖尖,以及粉红色的柱头,都是M76A的显著特征。株高75厘米,穗长29厘米,每穗粒数达到185粒,千粒重31克,这些数据都显示了M76A的高产潜力。

田间测试结果显示,M76A的不育株率为100%,花粉不育度高达99.99%,柱头外露率为38.00%,这些数据证明了M76A作为不育系的稳定性。然而,2014年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显示,M76A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中感,这意味着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控。

在米质检测方面,M76A的表现也颇具亮点。糙米率为81.4%,精米率为72.5%,整精米率为59.1%,粒长7.1毫米,长宽比3.1,垩白率为46%,垩白度6.1%,透明度为2级,碱消值为6.0级,胶稠度为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为27.4%,蛋白质含量为8.5%。这些数据表明,M76A的米质虽然一般,但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繁殖M76A时,需要特别注意父本与母本的播种时间差,以及插秧密度和田间管理。父本比母本迟播5天,叶差1.4叶左右,两期父本相隔3天播种,父、母本同期插秧。秧田应施足基肥,稀播种,育带蘖壮秧,母本插植密度为13.3厘米×13.3厘米。父母本行比为2:8~10,父母本间距19.8厘米。繁殖田应施足基肥,早追肥,重施磷钾肥。够苗及时晒田。每亩喷施“九二0”16~22克,以促进生长。同时,要注意防治纹枯病、黑粉病、螟虫等病虫害。

经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严格审核,M76A以其稳定的不育性、中等的柱头外露率和一般的米质,符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顺利通过审定。M76A的诞生,不仅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农业科研和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