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群疫情的误诊与正确治疗:如何避免混淆?
2002年5月,深圳龙岗区城郊的陈某饲养的3000只肉鸡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20日龄的鸡只开始出现血痢症状,并伴随死亡。起初,陈某误以为是鸡球虫病,使用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但病情并未得到缓解。经过临床观察和病原学检查,最终确诊为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鸡坏死性肠炎。
1. 临床症状: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蓬松,双翅无力下垂。病鸡突然发病,排出红色至黑褐色的煤焦油样粪便,部分粪便中混有血液和肠粘膜组织。死亡率每天在0.3%至0.5%之间,病程短至1至2天。
2. 剖检病变:对15只死鸡进行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小肠中后段。小肠因充气而膨胀,是正常大小的2至3倍。病变肠段的浆膜呈深红色或淡黄色、灰色,并伴有出血斑点。肠内容物中可见血性或灰黄色液体,有的含有血凝块或豆腐渣样物质,部分粘膜脱落,使肠壁变薄。其他肠段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性炎症,而其他器官则无明显病变。
3. 病原检查:通过革兰氏染色后的涂片镜检,发现大量均匀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未发现球虫裂殖体、裂殖子或球虫卵囊。在病鸡肝脏的触片中,也发现了革兰氏阳性的荚膜杆菌。根据病原学诊断和临床检查,确诊为鸡坏死性肠炎。
4. 治疗:对鸡舍进行常规消毒,隔离病鸡,并为整个鸡群提供饮水和饲料中的药物。在饮水中加入庆大霉素,在饲料中加入甲硝唑,分上下午两次给药,连续4天,基本控制了疫情。
5. 体会:鸡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其特征是排出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煤焦油样稀粪。在临床诊断中,鸡坏死性肠炎与小肠球虫病易混淆,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肠管的变化。魏氏梭菌是鸡肠道的常在菌,少量检出并不能直接诊断为病因。在病原学检查中,只有大量均匀一致的魏氏梭菌出现时,才可能是主要病因。肠道梭菌与鸡球虫病可能合并感染,因此在治疗中,除了使用甲硝唑外,也可适当加入抗球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