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2号:抗病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

2024-08-09 03:10:43 发布

在金色的麦田里,一种新型小麦品种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丰收景象——它就是“中植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出色的抗病性和高产潜力,赢得了农民的信赖。

“中植2号”小麦,以其冬性特性和浓绿的幼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长习性半匍匐,平均生育期长达255天,这保证了它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养分,积累能量。株高介于78至85厘米之间,长芒、白壳,穗长方型,每穗结实小穗数量在15到18个之间,平均穗粒数达到34.0粒,这些特点都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品质上,“中植2号”同样表现出色。它的千粒重为42.3克,红粒,角质,容重高达786.2克/升。营养成分丰富,含有11.57%的粗蛋白、67.87%的淀粉、18.60%的湿面筋,以及0.51%的赖氨酸,沉降值达到51.3毫升,这些指标都显示了它作为优质小麦的潜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植2号”在抗病性方面的表现。经过苗期和成株期的接种试验,它对多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这大大降低了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产量上,“中植2号”在2004至2006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量达到466.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97%。而在2005至2007年的生产试验中,增产幅度更是达到了4.5%至21.6%,这一成绩无疑令人瞩目。

栽培“中植2号”并不复杂。每亩施用5000公斤的农家肥,配合适量的尿素和过磷酸钙,返青前再追施尿素,确保了作物的营养需求。10月中下旬播种,亩保苗量在30至35万之间,通过中耕锄草和适时收获,可以确保这一新品种的丰收。

“中植2号”适宜在天水的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秦安县等具有灌溉能力的川道区种植,同时在陇南市的西和县、礼县等川道地区也有示范种植的潜力。这一新品种的推广,无疑将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