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体脂肪变色之谜:如何预防“黄膘”病?

2024-06-30 00:54:18 发布

猪体脂肪组织出现异常的黄色沉积,这种现象被称为“黄膘”病,是一种与饲料成分紧密相关的色素沉积性疾病。病因主要与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或维生素E(生育酚)含量不足有关。常见的高风险饲料包括油渣、蚕蛹、鱼粉等,特别是某些鱼类副产品,如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如果这些饲料在猪的日粮中占比超过20%,连续喂养一个月就可能引发此病。

在临床诊断上,“黄膘”病在生前很难被直接识别,通常只能观察到猪只毛发粗糙、精神不振、体力下降和粘膜苍白等症状。确诊需要结合饲料分析来做出初步判断。

在解剖检查中,如果发现猪体脂肪呈现柠檬黄色,脂肪有鱼腥味,肌肉和心肌颜色变浅、质地变脆,肝脏呈现黄褐色,肾脏颜色变灰,胃肠道粘膜充血,这些特征都是“黄膘”病的典型表现。

预防措施包括:

1. 去除或限制日粮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确保其不超过日粮的10%,并在宰杀前至少一个月停止喂食。

2. 在日粮中添加富含维生素E的米糠、野菜和青饲料。

3. 添加6%的干燥小麦芽以改善日粮结构。

4. 如有必要,每天向病猪的日粮中添加500至700毫克的维生素E。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黄膘”病的发生,保障猪只的健康和肉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