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高原上的绿色奇迹——“天粳1号”粳稻品种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粳稻育种中心与玉溪市红塔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名为“天粳1号”的粳稻品种应运而生。它的诞生,不仅代表了育种技术的飞跃,更是凉山州高原农业的绿色希望。
“天粳1号”是由云粳13和云粳12杂交后,经过精心选育而成的优质常规粳稻品种。自2007年由西昌天喜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以来,它以其出色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迅速成为当地农民的宠儿。
这个品种全生育期平均为167.7天,比传统品种缩短了近6天,显示出了它早熟的特性。它的株高适中,叶色鲜绿,剑叶直立,株型优雅。每亩有效穗数高达32.8万,穗长16.8厘米,每穗平均着粒数达到105.6粒,结实率高达85.5%,千粒重24.2克。谷粒椭圆形,颖壳上覆盖着细腻的茸毛,颖尖呈现秆黄色,无芒,每一粒稻谷都显得饱满而健康。
在品质上,“天粳1号”同样表现出色。它的出糙率达到81.0%,整粒米率达到71.1%,垩白粒率仅为4%,垩白度低至0.3%,直链淀粉含量为18.5%,胶稠度达到67毫米,长宽比为1.9,蛋白质含量8.0%,米质达到了国标二级优质粳稻的标准。
产量方面,“天粳1号”在2007年和2008年的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712.8公斤和651.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3%和18.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达到682.3公斤,平均增产点率高达75%。2009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10.1公斤,增产4.6%,再次证明了其高产的特性。
栽培“天粳1号”并不复杂。春分至清明是播种的最佳时期,立夏前后即可移栽。播种量控制在2~4公斤/亩,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恶苗病。栽插密度为亩栽3~4万穴,每穴3~5苗。施肥管理上,应注重底肥和早期追肥,多施用农家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适量补充微肥,避免偏施氮肥。同时,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天粳1号”适宜在凉山州海拔1500~1800米的常规粳稻区种植,它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不仅是一个品种的成功,更是农业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