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绣球菌的奥秘:从生物学特性到栽培技术
绣球菌,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美丽的名字,实际上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真菌。它以其丰富的多糖含量(葡聚糖高达70%)和含有的维生素、抗氧化物质、矿物质等成分,对造血、免疫力提升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功效。
绣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十分独特。在其生长的初期至中期,子实体组织细腻而脆嫩,后期则稍显韧性。菌柄短粗,向上多分枝,形成丛状簇生,末端长出许多扁平带状的枝,紧密交错,枝端形成许多曲折的瓣片,瓣片边缘或扭曲或呈波浪状起伏,整体形似花椰菜,片薄而嫩时易碎。菌盖颜色从近白奶油色到灰白色至淡黄不等。鲜品烘干或晒干后,体积显著缩小,瓣片颜色变暗,质地变得硬而脆。
栽培绣球菌,我们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气温,22~25°C是理想的选择。以杭州地区为例,菌包生产可以安排在9月初至10月中旬,出菇期则在11月份至来年3月份。工厂化生产则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实现周年栽培。
原料处理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我们将粉碎加工过的松木屑加水堆放,并每隔一段时间加水翻堆,直到总处理时间结束。培养基主要由松树木屑和营养辅料组成,其中松木屑是主料。我国松树资源丰富,可以大量利用松木加工副产品,对松木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松木屑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需要每间隔7-15天进行加水翻堆,夏秋季节大约需要1个月,其他季节则需要2个月左右。
接下来是配料拌料环节,松木屑、营养辅料和糖的配比按干料计为:经处理的松木屑每80克,配营养辅料20克,另加糖1克,充分混合拌匀,含水量控制在63-70%。营养辅料可采用玉米粉、麦麸等,以玉米粉为优。
装瓶时,我们使用800ml-1000ml的聚丙烯塑料瓶,这种规格适应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机绣球菌既可以采用袋栽也可以采用瓶栽。栽培时,袋采用17cm×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瓶栽可采用750ml玻璃瓶。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装瓶时宜紧不宜松,中间打孔至袋(瓶)有利于菌丝发菌。装瓶底(袋完毕后),采用高压灭菌2小时,冷却后及时接种。
接种时,我们按照普通食用菌的常规灭菌和无菌接种要求进行处理。接种后,在20-26°C下培养,经40-60天可以发好。绣球菌子实体一般在13-28°C之间均能生长,较适宜17-26°C,最适宜在23°C±3°C的环境下生长。
瓶栽芽出处理及管理是关键步骤。对发好的菌瓶进行搔菌,除去粘附在瓶口的菌丝或培养料,不再上盖,并套上塑料袋,放在20-26°C下培养,增加光照至50lux以上,并适度通风换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直到绣球菌瓣芽分化整齐并长出瓶口。芽出管理过程中前期保持60-70%的空气湿度,后期保持70-80%的空气湿度。芽出培养一般需要15-30天左右,此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好会影响出菇整齐度,及使杂菌率较高。
栽培出菇管理是最后一步。芽出后去塑料袋,将空气湿度增加到95%以上,并适当调节通风,光照100lux以上保持4小时以上,子实体经20-30天即可充分长大,形成绣球菌。期间,要注意湿度管理,不得过低,否则绣球菌瓣片容易因失水枯萎,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感染杂菌,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在绣球菌栽培技术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环境湿度偏低时,绣球菌子实体的瓣片会发黄干硬,因此出菇期一定要维持空间的相对湿度。湿度低时,不能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应使用喷雾器向空间喷水,水滴要求呈雾状,以免造成菌肉腐烂发黑。此外,有机绣球菌出菇期间需要光照,有利于菇体洁白,使其商品性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