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杂31:高原稻农的新希望,增产增收的绿色选择

2024-08-02 03:43:00 发布

在贵州高原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滇杂31”的杂交粳稻品种正悄然改变着稻农的种植模式。这个由云南农业大学精心培育的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适应性,成为了高原稻农的新宠。

“滇杂31”的引种编号为黔引稻2008014号,它是由榆密15A与南34两个亲本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2002年,它在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下,以DS004-2002的编号正式获得审定。

在2008年贵州省组织的引种试验中,滇杂31以其显著的增产能力脱颖而出。在黔南州5个试点的试验中,与对照品种毕粳37相比,滇杂31的平均亩产达到了442.2公斤,增产幅度达到了惊人的43%。

这种粳稻的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剑叶半卷而直立,穗型较大,全生育期为173.8天,比对照品种长9.8天。在抗逆性鉴定中,滇杂31表现出较强的耐冷性,但对稻瘟病的抗性稍显不足。

在米质方面,滇杂31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达到了高标准,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指标也显示出其优良的食用品质。此外,其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符合优质稻米的标准。

栽培技术方面,滇杂31需要适时早播,培养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亩植约1.8万穴。施肥要足,氮、磷、钾、有机肥要配合施用,科学管水,尤其要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为黔南州海拔1000米以上的粳稻适宜区,但对于稻瘟病常发区,种植时需谨慎。

滇杂31,不仅仅是一个品种的名称,它更代表着高原稻农对丰收的希望和对绿色种植的追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滇杂31正以其卓越的表现,助力稻农走向更加富裕和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