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远古秘密

2024-06-25 00:05:13 发布

9月29日,《自然》杂志封面刊登了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科学家在重庆市秀山县发现的志留纪早期鱼化石组合“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为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证据。这些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保存异常完整,为解开有颌类动物的演化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

有颌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是地球上99.8%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它们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然而,关于这一飞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过程,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谜。“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首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时期的鱼群面貌,揭示了有颌类动物在华南地区约4.36亿年前的繁荣景象,为理解鱼类登陆并演化成人类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视角。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John Long教授对此发现评价极高,认为它“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三种新属种的志留纪古鱼,包括盾皮鱼类的奇迹秀山鱼、软骨鱼类的蠕纹沈氏棘鱼和盔甲鱼类的灵动土家鱼。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早期有颌类动物多样性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这些生物的演化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特别是灵动土家鱼,作为盔甲鱼类的代表,其保存完好的身体部分显示了连续的鳍褶,这可能是有颌鱼类偶鳍或四足动物四肢的前身。而蠕纹沈氏棘鱼的发现,更是证实了软骨鱼类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盾皮鱼类演化而来。

奇迹秀山鱼的发现,为探索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也为有颌类最早期的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重庆生物群的发现,为秀山县增添了“志留纪海洋公园”和“有颌鱼类的故乡”等世界级的科学和文化名片。这一发现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为全球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这项研究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科研人员全程参与了研究工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发现树立了我国古生物化石发现、保护、研究和宣传的良好典范,为我国古生物化石宝库的科研与守护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