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绿色守护者——冀1516转基因抗虫棉
在河北省的广袤土地上,一种名为冀1516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以其卓越的抗虫性能和高产潜力,成为当地棉农的绿色守护者。冀1516,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精心培育,自2003年育成以来,经过五年的严格审定,于2008年4月正式获得批准。
冀1516植株呈塔型,平均株高91.6厘米,单株果枝数达到11.5个,单株成铃16.3个,铃重6.5克,籽指11.4克,衣分高达39.30%。它不仅在生长上表现出色,更在抗虫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能有效抵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侵袭,确保了棉花的健康生长。
在品质方面,冀1516同样不输于其他品种。2007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9.4毫米,整齐度指数高达84.2%,马克隆值为5.0,断裂比强度为28.5cN/tex,伸长率为6.4%,反射率为74.6%,黄度为7.8,纺纱均匀指数为135,这些指标均显示出其优良的纺织性能。
产量上,冀1516同样不负众望。2004至2005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皮棉分别为113.5公斤和90.5公斤,霜前皮棉分别为103.1公斤和83.8公斤。2007年的生产试验更是达到了平均亩产皮棉123.2公斤,霜前亩产皮棉109.8公斤的佳绩。
冀1516的成功栽培,离不开科学的栽培技术。裸地播种应在4月下旬进行,覆膜地则稍早,于4月中旬播种。种植密度控制在2800至3200株/亩。花铃期需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适时灌溉,并适量追施尿素。盛花期喷施叶面肥,以预防早衰。同时,要及时防治蚜虫、棉蓟马、红蜘蛛等害虫,确保棉花的健康生长。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显示,冀1516在2004年和2005年均显示出对枯萎病的抗性和对黄萎病的耐性,这为冀东春播棉组区域的棉农提供了一个既抗病又高产的选择。
综合冀1516的抗虫性、品质、产量和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议在河北省东部棉区春播种植,冀1516无疑将成为当地棉农的得力助手,为河北省的棉花产业带来绿色、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