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早35:高产水稻新选择,长江中下游的绿色希望
2024-07-22 03:07:39 发布
在水稻种植的广阔天地中,中国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中早35”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适应性,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的新宠。这款编号为国审稻2010005的籼型常规水稻,以其全生育期110.6天的稳健生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中早35的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直且浓绿,这些特性不仅赋予了它良好的外观,更是其健康生长的有力证明。每亩有效穗数达到20.1万穗,株高91.9厘米,每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高达83.5%,千粒重27.3克,这些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丰收。
在产量上,中早35的表现尤为突出。2008年和2009年的区域试验中,它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05.0千克和512.3千克,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浙733。两年试验的平均产量更是达到了508.7千克,增产幅度达到了8.8%,这一成绩在农业生产中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然而,中早35并非完美无缺。它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综合指数达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同时也对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性。这些抗性问题提示我们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病虫害的防治。
米质方面,中早35的整精米率为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100%和28.5%,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虽然米质一般,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上,中早35需要适时播种,种子消毒处理,以及合理的栽插密度和肥水管理。特别是在病虫防治上,要及时应对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威胁。
最终,中早35以其高产特性和对特定地区适应性强的优势,通过了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为早稻种植。对于追求高产的农民来说,中早35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