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业创新成果——“甬榨2号”茎瘤芥,农民增收新希望
在宁波肥沃的土地上,一种名为“甬榨2号”的茎瘤芥品种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希望。这一品种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和宁波丰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孟秋峰、汪炳良、王毓洪和黄芸萍四位育种专家倾力打造。
“甬榨2号”是一种加工型常规种茎瘤芥,以其中熟特性和175至180天的生育期脱颖而出。这种茎瘤芥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约55厘米,叶片淡绿色,带有细锯齿状叶缘,最大叶片可达60厘米×20厘米。瘤状茎近圆球形,茎形指数约为1.05,单茎重约250克,膨大茎上的肉瘤钝圆,瘤沟较浅,基部不贴地,这使得其加工性能优越,出成率较高。
在营养成分上,“甬榨2号”瘤茎含水量高达91.9%,菜形指数1.05,瘤茎空心率21.5%,粗蛋白(干基)3.42%,粗纤维(干基)0.74%,加工成菜率33.3%。此外,它还具有中抗病毒病、根肿病和霜霉病的能力,耐先期抽薹,抗寒性较好。在产量上,“甬榨2号”也表现不俗,第一生长周期亩产3710千克,比对照缩头种增产18.7%;第二生长周期亩产3920千克,比对照缩头种增产17.6%。
栽培“甬榨2号”的关键在于:10月初播种,亩播种量约400克;苗龄期35天左右,11月上中旬移栽;滨海沙壤土亩栽约2万株,稻田1.5万株,行距25厘米,株距12~14厘米;基肥施入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千克或相应其他肥料;栽后及时浇定根水,还苗后施苗肥,一般亩用尿素4~5千克;腊肥和重肥的施用分别在1月上中旬和2月中下旬;注意清沟排水防渍害和移栽后浇水抗旱;抓好蚜虫、病毒病、黑斑病、白锈病等病虫的防治;一般在3月底4月初收获。
“甬榨2号”适宜在浙江省春榨菜产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需注意氮肥过多可能导致腋芽抽生,适当延迟播种至10月5日左右,适当稀植;3月初停止追肥,预防倒春寒危害;多施磷钾肥,瘤状茎膨大后期控制肥水。
“甬榨2号”不仅是宁波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它以其高产、抗病和加工性能好的特点,为宁波乃至浙江省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