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育31:四川平原丘陵的新希望,小麦品种的绿色革命
在四川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川育31的小麦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川育31,这个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品种,以其审定编号川审麦20190008,正式成为四川省小麦种植的新选择。
川育31的诞生,源自于34756//34756/中优选-3的品种改良,它展现出了弱春性的生长特性,幼苗半直立至直立,叶片呈现出健康的绿色。它的穗形为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为卵圆形、白色,质地半角至角质,颗粒饱满。在四川省两年的区试中,川育31的平均全生育期为179.0天,比绵麦367稍晚成熟2.0天,但株高达到89.7厘米,亩穗数高达20.3万,穗粒数为44.2粒,千粒重为49.8克。2019年的品质测定显示,其籽粒容重平均为795克/升,粗蛋白质含量为15.3%,湿面筋含量为33.4%,稳定时间为2.6分钟。
在抗病性方面,川育31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2017年,它对条锈病表现出中抗性,对白粉病高感,对赤霉病中感;2018年,它对条锈病高抗,对白粉病中抗,对赤霉病中感。
产量表现上,川育31同样令人瞩目。2016至2017年度,其平均亩产达到372.88公斤,比对照绵麦367增产7.0%;2017至201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4.84公斤,比对照增产3.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78.86公斤,比对照增产5.3%,增产点率达到75.0%。2018至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01公斤,比对照增产6.3%。
川育31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播种期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种植密度为每亩基本苗10至15万;施肥方面,亩施纯氮12至14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管理上,需要适时除草、防治蚜虫,同时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经过严格的审定,川育31符合四川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这一新品种的推广,不仅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为四川省的小麦种植带来一场绿色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