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氧气告急:我们如何拯救“呼吸”的城市?

2024-10-20 10:00:03 发布

城市,这个人类文明的结晶,如今正面临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危机——氧气短缺。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所言,城市与人类一样,需要“呼吸”,但过度的工业化和人口密集已导致氧气消耗速度远超预期,这不仅威胁着城市的生态平衡,更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

黄建平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的封面文章《工业重镇氧气观测揭示“城市呼吸”》,首次将“城市呼吸”的概念引入公众视野,通过兰州市的实地观测,揭示了城市氧气浓度下降的严峻现实。兰州市,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难以扩散,氧气浓度的下降尤为明显。

氧气,作为地球生物生存的必需元素,其浓度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城市地区虽然仅占土地面积的2%,却消耗了70%的化石燃料,这种不平衡的消耗模式,正在加速氧气的减少。

黄建平团队的研究表明,兰州市中心的地形特点和人口密集度,使得人类呼吸对大气氧浓度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仅排放了二氧化碳,还释放了多种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氧气的消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黄建平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高精度大气氧气观测平台,采用先进的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技术,精确测量大气氧含量的变化。这一观测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城市氧气浓度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全球大气氧气浓度的长期趋势研究贡献了宝贵数据。

然而,城市中的氧气消耗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居民呼吸和化石燃料燃烧共同作用于大气氧浓度。黄建平团队通过对比氧气浓度和污染物浓度的观测数据,成功分离出了化石燃料燃烧和居民呼吸对氧气消耗的不同影响。

研究还发现,在空气质量较好的情景下,人类呼吸对氧气的消耗占比相对较低,而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化石燃料燃烧对氧气的消耗占比显著升高。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保护城市氧气资源至关重要。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氧气的主要来源,但兰州市的耗氧量是产氧量的500倍以上,这种不平衡状态在全球许多大城市中普遍存在。黄建平团队的预测显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6世纪的氧气浓度可能降至20.0%以下,对生物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挑战,黄建平团队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氧浓度问题,评估城市氧气浓度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并为制定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双碳”路径提供科学依据。他们希望通过对全球大城市的“呼吸指数”进行估算,推动一个关于“城市呼吸”的大科学计划,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呼吸”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关乎每个城市、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黄建平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责任,他希望全世界更多的城市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