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新贵“农金7号”:高效、优质、抗病的农业新选择
在金针菇的世界里,新成员“农金7号”以其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由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精心培育,这个品种编号为闽认菌2016003的金针菇,以其原编号FH34的身份,成为农业领域的新宠。
“农金7号”金针菇以其菌盖的白色半球形和菌柄的白色圆柱形,展现出其独特的外观特征。菌盖直径平均0.92厘米,菌柄长度平均16.19厘米,直径0.42厘米,基部带有绒毛,这些特征使得“农金7号”在众多金针菇品种中独树一帜。其菌丝灰白色、绒毛状,浓密而细腻,带有锁状联合,为金针菇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生长条件上,“农金7号”金针菇偏好10℃~13℃的温度进行子实体分化,而在5℃~7℃的温度下生长最为适宜。相较于对照品种“8801”,“农金7号”的栽培周期缩短了3天,平均为79天,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品质方面,“农金7号”金针菇每百克鲜样中含有蛋白质1.94克、粗纤维4.9克、碳水化合物8.6克、氨基酸总量1.44克、脂肪0.18克,这些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其成为健康食品的优选。同时,建宁县植保站的实地调查显示,“农金7号”子实体根腐病发病率仅为1%,远低于对照“8801”,且未发现其他病虫害,这表明“农金7号”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产量表现上,“农金7号”同样令人瞩目。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等地的多年多点试验中,平均每袋产量达到422克(干料425克),比对照“8801”增产18.5%,显示出其高产的特性。
栽培技术方面,“农金7号”金针菇的栽培料配方科学合理,包括棉籽壳、蔗渣、麦皮、玉米粉等多种成分,保证了金针菇生长所需的营养。袋式再生法栽培,结合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使得“农金7号”金针菇的生长更加顺利。
综上所述,“农金7号”金针菇以其短周期、高品质、高产量和强抗病性,成为福建省工厂化栽培的理想选择。经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这一新品种符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正式通过认定,为金针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